吉林长白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有历史记载以来,长白山第一个名称叫做不咸山。据东周末期地理史书《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可见,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不咸山就已经闻名遐迩了。《晋书.四夷传》中称“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通典》中有:“挹娄即古肃慎,其国在不咸山北。”晋代以前长白山一直名为不咸山。
有历史记载以来,长白山第一个名称叫做不咸山。据东周末期地理史书《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可见,早在距今2000多年以前,不咸山就已经闻名遐迩了。《晋书.四夷传》中称“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通典》中有:“挹娄即古肃慎,其国在不咸山北。”晋代以前长白山一直名为不咸山。
汉、魏时期,长白山又有“盖马大山”之称。在《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条下曰:“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三国志·东夷传》亦云:“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滨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上述史料中所指“东沃沮”系今图们江流域至朝鲜北境,为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其西南部与高句丽接,西部抵今长白山。而“盖马大山”则应指今长白山。据《吉林通志》卷十八记载:“长白山为汉西盖马县境之山,则魏志之盖马大山为长白山无疑。”当时的盖马县境应为今浑江市,临江镇一带。
南北朝时,长白山又有“徒太山”之称。唐朝称长白山为太白山。
自辽、金时起,长白山之名开始普遍使用。自此,长白山名世代相传,及至今日。
“长白山”之名的由来,源自女真语(满语)“Goromin Sanggiyan Alin”的意译,山名源于长白山的独特风貌。山上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故曰长白。”在<<抚松县志>>中有七言绝句一首,谓之<<白山积雪>>:“惟有白山极壮观,层峦高耸日光寒。长白山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长相守、到白头”。
谢邀
长白山诸称谓溯源
长白山乃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东部中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系古老褶皱山经火山活动与河流切割而成。东北—西南走向。包括完达山、穆陵窝集岭、老爷岭、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等。海拔200—2000米。”周秦时期,称作“不咸山”。“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是知肃慎族(系)生活于长白山地区。
中国学者认为“无论是‘不咸山’还是‘盖马山’之称谓,似应与肃慎语族的语言或东夷语有关。长白山的满语为‘golmin anyanalin’(果勒敏·珊延·阿林),‘不咸’可能是果勒敏珊延的音译省略,———意为长白;盖长为满语‘果尔敏’的对音,汉意为‘长’。”“‘不咸’本为鬼魂之山,肃慎族用‘不咸’称谓,将长白山定位为其民族的魂世界,使现实界死而离散之魂有所归依,又使现实世界新生之人有了魂魄可以附体的保证。因此,做为‘不咸’的长白山,才从生与死两方面具有了最初的文化功能,成为了一座非世俗界的圣山。
“长白山的各种原始称谓只是当地民族语言的汉语记音。其中‘徒太’即应是长白山一个与‘大白’、‘太皇’有大致相同语义的肃慎语族称谓。在肃慎族后裔的满族基本词语中‘徒太’或又读成‘tuktan’,即起初,最初的。
“‘盖马’、‘单单’仅是长白山南支的称谓。在肃慎族后裔满族语中‘当初、最初’除称以‘徒太’外,确又被称为‘单单’(Dada)。另外,当属于单单大岭北与单单岭东西的肃慎族系和东沃沮,同时称渠师为大人。大人的‘大’,非汉语之‘大’,乃肃慎语之‘da’,首领、头目之义,则‘da’也具有了‘大白’、‘太皇’之义。因此,单单大岭实为一复合词,肃慎语中的‘单单’(Dada),也就是华言中的‘大’,所以《三国志》又称其为‘单单大山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长白山历史文化园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长白山历史文化园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