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发音真的是粤语吗?有哪些依据?
古汉语发音是不是粤语我不敢肯定,因为每一种语言的发音都不断在发展,粤语也不例外。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粤语的发音和用字是有保留到古汉语的特色。
比如
现在说的“多少”,粤语说的是“几”或者“几多”,我们读诗词的时候能看到“问君能有几多愁”,“几番离愁”
“什么时候”,粤语说“几时”,“明月几时有”!
“他她它”,粤语说“佢”,拼音“qu”这是一个新造字,同“渠”,“问渠那得清如许”,就是指第三人称它的意思,白话地区的学生可能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下雨”,粤语是不会说“下”,一般说“落雨”,“落尽红雨乍收”
“没有”,粤语说“未”,诗词这个字出现频率很高,“夜未央”“靖康耻,犹未雪”“孤灯挑尽未成眠”
“吃”,粤语说“食”,或说“吔”(口语字,一般不作书面语,语气强烈),“喝”,粤语说“饮”,古诗词这个很常见。
“走”,粤语说“行”,“行到水穷处”
“看”,粤语说“望”或“睇”,“举头望明月”“含情凝睇谢君王”
等等等,有很多的例子,粤语的用字是保留有古汉语的特色。
其实粤语的发音也是不断发展的,我只能说有保留古汉语的发音,毕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任何一种方言都不会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最原始的发音,只能说有保留到古汉语的发音,不能说现在的粤语就是完完全全的古汉语发音。
我们朗读很多诗词,发现普通话不太押韵,但用粤语读,却非常押韵。但不是粤语读所有诗词都是押韵的,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粤语的确是有发展的。
其实不止粤语,我相信其他地区的方言朗读古诗词也是比普通话更押韵,更凸显平仄音律美。
为什么没有一种编程语言是中国国内开发出来的?
六十年代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编程技术、操作系统的黄金时代,别人发展技术,我们斗地主,把教授们当成走资派斗得死去活来,教育瘫痪人才凋零。十年树人,人才的断层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补上。没有人才,如何发展技术。
等改革开放国门一开,才知道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种协议、规则早已定论,我们想跟着玩就只能遵循他们的规则。
所以,我们今天被技术压制,完全是拜文革所赐,是自己找死,怨不得别人。
这就是咱们的差距,人文方面的东西,咱们基本上从英文翻译成汉语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等也有了翻译,但是有许多翻译的并不完全准确,这是咱们基础科学落后的地方,只有计算机系统方面,因为技术进步太快,我们没有翻译过来,这点儿日本人做的比较好,这个工作早晚得做,等咱们能够真正的将计算机系统从底层到高级语言全部汉化后,我们才敢说计算机系统我们赶上来了。
中国国内开发出来的编程语言很多,像什么易语言、木兰语言等等,但是几乎没有真正大规模运用到生产的,被很多人奚落称玩具,非计算机行业的甚至都不知道中国国内有开发出来编程语言,很是悲哀。
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就是说越早发布且性能等各方面没明显短板,就会吸引到越多人用;用的人越多,那么这门编程语言越会得到越多的支持和关注;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就会有更多的方法库、教程、版本持续更新等等,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就好比华为的鸿蒙系统,其实很早就开发出来了,一直没有大规模推广商用,就是因为生态的缘故。安卓、IOS、window、linux这些系统生态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一个新的系统要打入市场得到广泛认可和运用需要2个条件:一是自身足够优秀,二是良好的契机。
目前中国目前的国力、人力、技术、资金、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由于美国的打压造成中国开发自己的编程语言契机亦成熟。近期华为开始发力推广鸿蒙系统,着手开发仓颉编程语言,就是明证!
大家可以期待!
我非常看好华为的仓颉编程语言。
借此机会想向华为提出一点个人浅见。
开发编程语言不要试图贪大求全,一上来就搞一套全新的东西,什么方法库都自己造一遍,请参考jetbrain开发kotlin编程语言的历程。
最后祝仓颉编程语言早日成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谁发明的语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谁发明的语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