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山西传统文化习俗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山西传统文化习俗有哪些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山西的风俗
戏曲。
山西有戏曲的习俗,而且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发展的场地,在每年举行赛社活动、宗祠祭祖、天旱祈雨时,人们都会观看戏曲表演,就连主人家举办宴会,也会邀请戏班唱戏。
山西风俗的由来
2013年8月11日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
山西拜年的形式和风俗
坐落山西晋中祁县我们这边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有了过年的气氛了,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天都祭灶王爷上天献上西瓜瓜“土话”又甜又粘”。寓意是希望来年有甜蜜的心情吧,过了二十三开始打扫除,把一年的坏事打扫干净有个好心情,二十七八之前就把脏衣服啥的洗干净,二十九除夕之前贴春联
拜年是春节活动中重要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拜年可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和团拜等形式。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祖,然后给长辈磕头。远拜是本村亲朋好友间的互拜,只拜人,不拜祖。五服之内须面拜,亲友则可让子弟代贺。旧俗晚上去者,谓之拜夜年;初十之后去者,谓之拜灯节。清末至民国时期,同辈相见拜年要拱手作揖以示礼貌;晚辈拜年时要先到祖先神祗前叩头请安,然后再向长辈磕头。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婚子女“压岁钱”。
山西拜年
拜年风俗对社交礼仪的演变也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流行团拜风习,年节假期一过,人们在初八上班时相互贺节拜年、道喜祝福;有些行业春节不能休假,领导及亲友也会组织现场慰问、共庆佳节,是谓团拜。
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禁忌颇多。山西农村讲究早上不动风箱,不动笤帚,不倒垃圾,初五以内不能往院里泼水,妇女不动针剪,男子不干农活,孩子不能哭喊,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忌打碎碗碟。万一失手打碎碗碟,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拣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意为破财不外流。如今的人们更加聪明,无论年节或平时,遇到失手打碎碗盘的,都会不失时机地说几声“岁岁(碎碎)平安”。人们对付触犯禁忌的行为自有一套“破解”的方法,一来求得心理平衡,二来趁机增添喜气。
坐标山西忻州原平,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时,正月初一大早上七点左右,家族里的男性会结伴来长辈家拜年。我们的家族在村里算大户,本家爷爷就有12个,按照辈份一家家给长辈拜年,初三,六,九,全家一起去姥姥家拜年。浩浩荡荡,舅舅姨姨挨个拜。熊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领红包环节[呲牙]
山西农村习俗有哪些
1、【山西四大梆子】
包括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永济)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剧目多达1000余个。
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名气愈益响亮,以“晋剧”称名于世;明朝末年,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
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2、【添仓节】
预祝农家粮仓里添满粮食的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举行。实际含意是要往粮仓里添东西,指望当年增产增收。添仓节期间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3、【六月六节】
在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指阴历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
4、【旺火】
生旺火是北部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单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5、【炕围画】
炕围画的形式构成有一套固定的程式。以上下两组边道,按照一定的规格布置而形成其主体框架,中间等距离安排以各种画空。既具完整对称的装饰形式,又具简繁对比的表现内涵。炕上部分是其主体,锅台画、灶头画、看墙画是其外延部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山西传统文化习俗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山西传统文化习俗有哪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