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历史故事连环画汉匈之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故事连环画汉匈之战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为什么李广难封,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为什么李广难封,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曾经,有一次封侯的机会,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李广,出身军人世家,其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其家族世代学习弓马骑射。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进犯,李广参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射,在战斗中表现导常突出,被提升为郞官,这对刚出道的新人李广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也许这时的李广已经把封侯做为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了。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不久,李广出任陇西都尉。后来又改任骑郞将。两年后,七国之乱爆发,一场逐鹿中原的史诗大戏上演,对于职业军人的李广来说,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封侯”--我为你痴狂 七国之乱平定后,虽然没封侯,李广还是冲在与匈奴作战的最前线,转任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各边郡太守,还赢得了“飞将军”之名。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即位。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卫尉,位列九卿,统领未央宫禁卫军。这一年,李广50岁,他多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年老之前建功立业。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发起第一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李广为领军将领之一。结果,李广军遭遇匈奴主力,1万骑兵全军覆没,李广本人被生俘后逃回。 公元前123年,李广以偏将军身份随卫青出征。结果无功而返。 公元前120年,李广领兵4000,与匈奴左贤王的4万骑兵遭遇,又一次全军覆没。 漠北之战中,卫青得知匈奴单于本部就在自己的正前方,于是自率精兵,追击匈奴单于,令前将军李广自东路迂回策应。此役卫青穿越大漠奔袭千里,大败匈奴伊雅斜单于。 然而,担任迂回策应任务的李广,却因迷路,未能与卫青的主力会师,导致合击计划破产,未能完成活捉匈奴单于的作战目标,伊雅斜逃往漠北。 于是,李广拔剑自刎,含恨而终,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典故,令后人叹惜。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自身原因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斩敌千级以上;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等。 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二、外界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在前人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如“杨咸从当时的用人政策分析认为,李广的悲剧是由于封建社会亲贵用事,即用人惟亲造成的”; 张德芳认为:“李广难封”的原因应从西汉王朝内部寻找,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始终尖锐,李广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自然不能逃脱斗争的冲击,统治阶级的尔虞我诈造成了李广悲剧性的命运“。 三、自负其能 就李广自身的内部因素看来,李广难封原因出自个人,概括来说就是李广“自负其能”。表现在其领兵作战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注意谋略,治军方面也是如此;此外还表现在私受梁王印和杀霸陵尉两事上。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请大家讨论。 李广难封,我认为有三个原因,汉朝对功侯的抑制政策,错过风口,政治能力弱等自身原因。 汉朝抑制功侯 从汉文帝刘恒时期,贾谊就曾经上书一直诸侯王,并提出‘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策略。到了汉景帝刘启更是直接削番,激起刘濞等诸侯王叛乱。到汉武帝,采取推恩令和严格实施酬金制度,几乎把大小侯王一网打尽。总体上抑制侯王趋势已经很明朗。 我专门查看过《汉书》的《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景帝、武帝期间因平叛、攻打匈奴、南越立有军功而封侯的,十之八九都很快因为犯罪被免除爵位,甚至被杀。其中包括李广的堂弟李蔡。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到达关中的北方门户--萧关,李蔡跟随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后来在汉武帝讨伐匈奴时抓住了匈奴王,立功被封两千户。然而,李蔡封侯六年后,就因为私占皇陵被问罪,自杀。 李广因为抗击匈奴时常以少胜多击败匈奴,扬汉军军威。然而,无论是谁,难以逆转汉朝抑制侯王的国策,如果李广封侯,他本人又时常藐视法纪,再处理的时候也是很棘手的,比如李广杀霸陵尉的事,如果是在李广封侯之后,皇帝应该怎么处理才妥当呢? 李广错过风口 李广出道之后很快得到汉文帝的赏识,时常带李广在身边参加围猎。然而,文帝要的是休养生息,自然没有多少机会给李广发挥。到景帝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看到李广常常以少胜多摆脱险境,然而,难以取得过硬的量化成果---比如取得敌将首级记功。而汉朝将领的封爵,一部分是诸侯王反叛时不从,被杀,儿子被封爵,另一部分的封爵,都是由硬指标的,典型的就是两种:重要战斗中率先攻下目标;俘虏敌军重要人物,如匈奴王、阏氏等。所以,李广虽然有功绩,却没有达到量化指标。 等到汉武帝出征匈奴的时候,因为李广的名声太大,一上战场立刻能吸引敌军围攻,反而要做适当的保护,不能让他对战敌军主力,以免有失动摇军心。 都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不让李广冒风险,他也就没有多少收益。 李广的政治素养低 别看李广对待手下很好,但是他政治能力比他堂弟差太远。汉文帝时,李广深得赏识,本来是有个好开端。景帝时平定叛乱有功,本来应该要封赏,但是,李广接受了梁王给的将军印,封赏就泡汤了。为啥?因为当年梁王深受太后喜爱,汉景帝身体不太好,窦太后经常提议让汉景帝百年之后将皇位让给梁王。但是,有史以来,兄终弟及,为兄的子孙没啥好下场,而且容易引起争位大乱,商朝、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出现过这种情况。所以,汉景帝一直很头疼这件事,李广正好就撞枪口上了。 再有一点,李广是靠自己的能力来领导军队,不是靠强有力的管理。这样的团队,疯起来谁都怕,不在状态弱得没底线。李广就曾经因为一次败仗,把手下兵几乎丢了个干净,自己也被俘虏,幸亏身体素知变态,反应机智,才逃回汉朝。但是,按照法律,损失这么多兵马要处斩,李广交了赎金才免死,但是职位也没了。只是,当时边患不断,后来又被启用。 所以,李广难封,确认天下志士都知道李广大名,如果被封,很可能就是一个淹没于历史当中的众多因罪夺爵被杀的功侯而已。总之,汉朝初期,抑制王侯贯穿始终,被封侯的,也是上饵的鱼而已。 唐代《滕王阁序》,王勃言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因直言不讳而被重用,可怜他年岁已老;李广因屡立战功,近将封侯自刎而亡未能封侯,王勃才发此人生如梦,机会难得的感慨。正是飞将军李广不能封侯的典故出处。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著名的七绝《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P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司马迁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那么,李广不能封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李广有战败被俘而免职的经 历。李将军,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飞将军,躲避他多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武帝继位以后,近臣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李广由上郡太守调往未央宫。4年后,李广以将军的身份率军出雁门关去打匈奴。匈奴兵多李广战败被擒。后侥幸逃脱。回到汉朝国都,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处理,本来由于李广损失惨重,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斩首,但是李广用钱物,除了死罪削职为民。 第二,元朔六年,李广又被任为后将军。跟随大将卫青从定襄出塞。讨伐匈奴。许多年轻的将领因战功显赫被封侯,而李广的军队却没有战功。 两年后, 李广率领4000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1万骑兵与李广同时出征,兵分两路行军有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4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经过激战汉军非常疲惫,博望侯的军队才赶到,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 博望侯行军迟缓,延误期限,应处死刑,后来他用钱赎罪,降为庶民,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封赏。 后来李广年事已高。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羞愧难当,引咎自杀。全军将士为之痛哭,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这就是李广难封的悲剧。 之所以唐代人又想起李广的往事,我想是唐朝时,将李广供奉于武成王庙内的缘故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故事连环画汉匈之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故事连环画汉匈之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七国之乱期间,李广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叛军。正值壮年的李广披荆斩棘,立下赫赫战功,名震天下。然而,被胜利冲晕头脑的李广居然接受了汉景帝胞弟梁王授予的将军印信,惹得皇帝极为不悦。待到班师回朝后,其他战友纷纷加官晋爵,只有他平级调动,李广白白浪费掉了一次封侯的大好时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集结10万铁骑,派遣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起漠北总攻。这一年,李广60岁,他一再请求皇帝给他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汉武帝经不住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老泪纵横的倾诉,最终任命他为前将军跟随卫青出征漠北。这是汉朝对匈奴的最后一战,也是李广的最后一战。
李广贻误战机,按律当受罚。李广心灰意冷,回想起自己驰骋彊场的戎马生涯,纵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死而无憾。如今却又是错失良机,晚节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