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外来人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外来人才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事例有哪些
  •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事例有哪些

    楼上专家已经举了很多例子,我在这里稍作补充,说两个在秦始皇手里被破格启用的人才。

    古今中外人才 - 华夏历史

    一、甘罗

    主要成就:出使赵国,得城16座,12岁官拜上卿。

    秦王政想要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土,这个地方属赵国掌控。于是秦王打算与燕国合谋攻打赵国。

    之后就是一系列的安排,燕太子丹质秦,秦张唐出使燕国,目的就是与燕国交好。

    这个事情交给了张唐去办,可是张唐很难办,原因在于他曾经得罪了赵国,而要出使燕国,赵国又是必经之地。于是他左右为难,迟迟不肯动身。

    甘罗知道后,向吕不韦建议到:张唐既然为难,就让我去吧。吕不韦辩才不及甘罗,拿不定主意就把担子推给了秦王嬴政。

    没想到两个小孩子一见面,意见一交流,事情就这么定了。

    结果就是,秦王政派12岁的甘罗出使燕国。可是甘罗根本没有去燕国,而是径直去了赵国。

    在一番唇枪舌战后,甘罗成功说服赵王,使得赵王自割五座城池以肥秦王,又唆使赵国攻打燕国30城,秦国分得11城。

    甘罗这一动身,就为秦国赢得城池16座,绝对是超额完成目标。秦王一高兴,封了个上卿,把他爷爷甘茂在秦国做丞相时的田宅又赐给了他。

    战国时期良才固然多,甘罗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自有他的才智,但是纵观整个战国时期,又有哪一位君王敢随意启用一个12岁的黄毛小子呢?秦王的胸怀可见一斑。
    (甘罗剧照)

    二、顿弱

    顿弱,是秦王政灭国大战时,进行间谍活动的得力干将。

    这个人脾气很怪,秦王政想要见他,派人去请,他对来人说:我这人有个毛病,从小腿直,见了君王不会拜,秦王要能接受再谈见面。接受不了,那就不用见了。

    秦王听了后,很无奈。可谁让人家是人才呢,不拜就不拜吧,见!

    没想到这哥们一见面就揭秦王伤疤,说秦王是不孝之人。秦王很生气。这哥们又说,山东有六个国家,您能耐那么大,用威权去控制他们啊,把自己母后囚禁了算什么事。

    就这一句点醒了秦王,之后在听完顿弱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之后,破格启用,以万金之资东往韩、魏,笼络两国主政之臣,又往燕、赵,行反间之计,除掉李牧。为秦王用兵扫清障碍。
    (顿弱剧照)

    如果启用甘罗,还显示不出来秦王的气量胸怀,那么顿弱的故事绝对能完全体现。

    秦国能统一,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他方面暂且不谈,单说秦王这样的胆识与气量,六国君主又有谁可及?

    参考资料:《战国策·秦四》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此答案独发于悟空,喜欢请随手点赞。

    期待您的关注。

    谢谢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不拘一格用人,有两大特点:一是不拘尊卑鄙,唯才是用。二是不拘国籍,唯才是用。

    一、秦穆公(前659一一621年)时,"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不产于秦,穆公用之,并国20,遂霸西戎"。其中百里奚是陪嫁品,逃入楚国被拘。知其贤才后用五张羊皮换回,成为高官。

    二、秦孝公(前361一一338年)时,"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三、秦惠王(前337一一311年)时,"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拒成皋之险,割青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四、秦昭王(前306一一251年)时,"得范睢、废‘禾襄’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成帝业。"

    秦始皇以四位国君为榜样,定爵位20级,以军功赏将士,又用李斯去封建裂土之制,集权力于中央,用六国人才统一中国。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靠不分尊卑按军功赐爵和不分国籍选贤任能,才逐步走向强大,以致一统中国。

    谢邀!秦国的发展壮大乃至一统,无不跟秦国的不拘一格用人才有关。秦国的用人机制跟列国也有不同之处,在不分贵贱的基础上实行客卿制与军功制并行,客卿制选的是相才,军功制选的是将才。战国时期的秦国将相“猛将发于伍卒,贤相起于客卿”。

    得益于秦穆公任用百里奚得以称霸诸候,在秦孝公时期开始实行客卿制,拜卫鞅为客卿主持变法事务。卫鞅也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步步晋升为左庶长、大良造仍至最后封为“商君”。以至后来的君主在选相上都采取了客卿制。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入秦,首拜客解卿秦魏河西百年纷争。秦武王任甘茂拔宜阳通三川。秦昭王拜范雎为客卿逐“四贵"。秦庄王任吕不韦灭东周。秦始皇任李斯。

    在武将选拔上,秦国的军功制是当时列所没有的一个特别的选拔机制。它的特点是:不分贵贱、可以累积。也就是当时任何的秦国人只要在打仗立了功都可以获得相应军功的爵位,这个制度在当时来看,比列国公平得多了,后来的秦国名将白起、王翦都是起于秦国的普通士兵。列国是没有贱民奴隶可以因打仗有功得爵位的,他们只是贵族们的战争工具。至于军功累积更是一个吸引人的制度,一人或多人因战死其军功可以累在战死士兵家人的头上,这也是秦军将才不断湧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用人机制不一,齐国重臣多产生于“老田家”和稷下学宫;魏国则注重“名师出高徒”如庞涓、惠子;楚国则重血统,如景翠、屈原。横向对比,唯有秦国的用人机制独树一帜。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

    谢谢邀请!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为何一个善终一个却死的凄惨?这是由于他们各自的想法和做法不同所致,李斯太看重权利,私心太重,不顾一切;王翦能自知之明,看淡权利地位,功成身退。

    李斯辅佐秦始皇建立秦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坐上了丞相的位置,他的人生也到了峰颠,本该有所满足了,可是他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不能主持正义,和二世、赵高同流合污,篡改遗诏,这就预示着日后会出现被二世、赵高杀死,而不能善终的结局了。秦始皇在出行的途中,突然驾崩,遗诏长子扶苏即位。当时在秦始皇身边的二世、赵高、李斯,各怀鬼胎。赵高感到,若扶苏即位,就没有他的好日子了,若换成二世,二世会听他的话,就可以为所欲为。二世当然想这个皇位,对于李斯来说,担心扶苏即位,蒙恬做了丞相,自己就不能继续掌权了,为了保住这个丞相位子,不能坚持正义,竟然也冒天下之大不韪,顺从二世、赵高篡改遗诏,赐死扶苏,立二世为帝,保住自己丞相位子。李斯一生聪明,可偏偏遇上了这个大奸臣赵高,赵高怎能容忍李斯做丞相呢?最后落个腰斩弃市,诛灭三族的下场。细细推敲,李斯之所以这个结局,是他太爱权利,私心太重造成的。

    王翦,秦朝开国第一虎将,功高盖主。本来是,哪个帝王表面上都喜欢这样的人,可心里反而是块心病,哪个帝王不怕取而代之呢?哪个帝王不杀功臣?禽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这也是常有的事,这些王翦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功成身退,只图赏块封地,在这块封地上,与世无争,安享晚年,所以王翦得以善终。

    李斯未能善终,其原因是李斯太看重权利地位,王翦得以善终,其原因是能自知之明,能看淡权利地位。由于这两人的想法做法不同,所以结局不同。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真正称得上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其中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这个文臣就是李斯,这个武将就是王翦。

    显然李斯和王翦结局是不一样的,王翦得以善终,而李斯最终被赵高给害死,而且死得非常惨。那么,同样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局为什么这么不一样呢?

    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我们认为李斯和王翦是秦始皇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固然与之前的秦国大将们的南征北战不无关系,固然与白起对赵国的沉重打击,为秦国统一奠了坚实基础有关。但是最后实现全面胜利的是王翦。而且在扑灭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的时候,王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帮助秦始皇实现中央集权,为秦始皇订立规章制度的,则是李斯。李斯对于法家的张扬,对于“书同文,车同轨”的提倡,乃至于对于“焚诗书坑术士”的建议,对整个秦王朝的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而且秦始皇对他也是言听计从,绝对相信。

    照理说,在国家实现统一以后,武将更容易被清洗,而文臣一般都能够保命。就像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韩信、彭越、英布被清洗,而萧何、张良被保留了下来一样。按照这样的套路,王翦就是一个被清洗的对象,李斯就是一个被保留下来的人物。可以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完全相反呢?

    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个“舍”与“得”的问题。王翦在该“得”的时候“舍”了,而李斯在该“舍”的时候“得”了。

    (王翦)

    王翦无疑是秦朝建国过程中,功劳最大的那个人。再加上秦朝对军功是很重视的,它大于一切出谋划策的人。按照秦朝的军功奖励制度,封侯的人,一般都是在打仗中建立了军功的,文官很少有被封侯的。因此,王翦的功劳是硬靠上去的,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撼动的。

    但是王翦非常清楚,一个人的军功越大,君王对他越忌惮,越害怕他会夺了君王的王位。而王翦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避祸。事实上,在打楚国的时候,王翦最初向秦王要60万大军,而李信只向秦王要20万大军,明显就是王翦在想办法推脱。

    但是最终李信打败了,王翦不得不出面。不过,王翦就算答应出面了,他知道秦王依然对他的怀疑是存在的,所以这个时候,他才五次向秦王要地。

    他之所以五次要,同样是为了避祸。

    王翦在攻下楚国以后,他迅速就交出兵权,回乡下养老。这又是为了避祸。

    我们不知道后来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除掉大将兵权的时候,是不是读过王翦的故事,是不是因为王翦的事迹,给他带来了这样的灵感?

    王翦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舍”,因为“舍”去兵权,因而保全了自己。

    而且事实上,王翦的这种“舍”,也并不是真的“舍”。王翦并没有想过要当君王,因此兵权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放在手里,反而会引起猜忌,得不偿失。同时,王翦在“舍”兵权的时候,“得”了大量的土地,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此看来,王翦实际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一种“舍”,反而是一种“得”。

    (李斯)

    李斯刚好相反,李斯一直在试图“得”。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李斯就不断地通过权力斗争,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扩大他自己的权力。比如他打败韩飞,打败蒙毅,打败淳于越等等。而李斯也通过不断把别人踩在脚下,最终他获得了秦始皇的高度信任,得到了更多的利益。

    秦始皇去世以后,李斯通过权衡,选择和赵高站在一起,扶持秦二世上位。李斯这样做,也是为了“得”。因为这样可以确保他自己的宰相之位,可以确保他在朝廷中能够独断专行,所以他才和赵高、胡亥一起,把扶苏和蒙恬给害了。

    但是李斯反复索求,反复想“得”的结果,最终使得他自己不但没有“得”,反而由于他和赵高在权力上形成了巨大的冲突,李斯被赵高杀掉了。

    所以李斯想要“得”的结果,反而最终什么也没得到。假设李斯一开始就像王翦一样,看清楚形式,丢掉权力,获得更多的土地,回去当富家翁。那么李斯也不会走上那样悲剧的结局。

    由此可见,“舍”与“得”显然是任何一个人,在他生活期间所面临的一个大课题,是所有的人都要认真思考的。

    (参考资料:《史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外来人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外来人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古今中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