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武昌 历史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武昌 历史文化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历史典故
  • 武昌市的历史沿革
  • 武昌区丁字桥小学的历史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历史典故

    赤壁之战(火烧赤壁)。

    出自苏轼《赤壁赋》。原文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武昌市的历史沿革

    武昌市曾经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市爆发,随即成立湖北军政府,立即引爆了中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大潮。1939年前的一段时间,武昌市曾经是中华民国首都。

    1949年5月15日,中华民国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司令长官白崇禧乘飞机逃离武汉。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汉口市区;次日,解放军分别进入武昌市区和汉阳县。至此,武汉三镇均由解放军接管。22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汉市委员会新建成立,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直辖。

    武昌区丁字桥小学的历史

    担心什么呢??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期间此校原名武昌铁四小属于铁路办的公立学校,生源来自莲溪寺、涂家岭、黄家湾等地区的周边居民家庭,在那时学校管理比较规范,除了学生的基本教育外,都还提供学生课外活动、健康、道德、行为规范等措施和教育课,三年级开始选拔作文优等生竞赛,五年级开始选拔优等生进行培养参加奥数等竞赛,不过那时年级就两个班,每班只有一个脱颖而出作为佼佼者,在当时此校的教育体系与其他地方市的小学比起来有此成绩和条件可以说已经相当的不易,这其中也有当时当地居民生活清贫而努力教育子女分不开,其中一位佼佼者不负众望,于今已华科毕业五年,目前居住在北京。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坏的一面与刚才说讲的持平,一年级至四年级会有严重的体罚,巴掌挎脸,扯头发撞墙是常有的事,那时科技落后没有手机学生又小只能任由老师打骂,当然并不是所有课都出现那样,只是个别老师会有此态度。

    那时学校生源大多来自铁路家庭和比较弱势群体的家庭,所以学校里的学生很杂,经常会出现高年级洗低年级的钱,包括所谓的擂肥、女生招受性骚扰(包括老师对女生)、持刀抢劫,内校坏学生与周边的混混勾结对本校学生进行恐吓、威胁,学校门口总会有混混等学生放学后进行++,可以说是坏学生是坏到了底,好学生好到了底,坏学生升到那时的乱的不行的铁四中时,不到1年时间就有的坐牢,有的当兵,有的直接停课送教养所,有的甚至继续到处打架斗殴雷肥,值得一提的是,那帮坏学生至今还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

    以上都是数十年前历史,到2000年后学校交给地方更名为目前的丁字桥小学,每次路过那里看到从外围到里面都改善了不少,曾经的老师我相信有几个还是留在那里做了主任,现在肯定不会出现以往的情况,最后想说的是这学校不差,孩子的成绩与品德好坏与学生的自身努力与家长细心管教和学校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昌 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昌 历史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