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天文学家讲中国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天文学家讲中国历史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古代所说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说的什么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形容一个人知识面非常广博,能够了解天文、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其中,“上知天文”指的是了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天体运行、天文观测、宇宙演化等方面的内容;“下知地理”则是指了解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不仅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知识。这种博学多才的能力在古代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
4000年中国天文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告诉我们天文学的逐步确立和技术手段的更新,让人们对于广袤的银河系乃至银河系之外的太空有了更深的了解。但在古代,囿于观测手段的限制,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尚且不够,何况是涉及距离更遥远的星系。
由于“天人合一”等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人从未间断对各种天象的探寻与记录,从而将传统天文学发展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中国古代,天、算、农、医四大科学中,“天文”担负着“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重任,又因为历代皇权对“天”的重视,使其被奉为官方“正统”之学。
得益于此,在近代西方天文学诞生之前,中国人已经持续进行了数千年的天象观测。法国天体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让—马克·博奈—比多撰写的《4000年中国天文史》中文版近日正式出版,以独特的中西比较和古今比较的视角,带着读者踏上了中国天文4000年发展之旅,揭开中国古天文的神秘面纱。
一次邂逅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家
甘德、石申,战国时天文学家。后人把他们的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800颗恒星的名字,其中121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是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创制《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历法。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科学论断。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被称为圆周率之父。他创制了《大明历》,首次引入了岁差。
张遂(一行)(683~727),唐朝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主持编制《大衍历》,纠正了我国古天文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关于子午线“一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计算公式,对人们正确认识地球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守敬(1231~1316),元代杰出的科学家,著有《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比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早了整整300年。
沈括(约1033~1097),北宋时期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他测定出北极星与北天极之间的距离“三度有余”。在晚年,他提出一种全新的纯阴历《十二气历》,这种历法简单明了,便于指导农事。
徐光启(1562~1633),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人。徐光启参用西历,编译成了《崇祯历书》,这本系统介绍了欧洲天文学知识的巨著,包括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理论、仪器、计算和测量方法。
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翻译了赫歇耳的《天文学纲要》一书,名为《谈天》,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而且他第一次在中国使用了无穷级数的概念来求解开普勒方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文学家讲中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文学家讲中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