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腊月二十三东北的习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腊月二十三东北的习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在农村有些地区,为什么新娶的媳妇腊月二十三必须回婆家
问题描述不够清楚,应该是新媳妇到了腊月二十三后必须待在婆家,就是二十三之前一直在娘家住也必须会婆家来,因为媳妇是婆家的人,灶王爷要数人头,婆家缺一个人对婆家不利。
迷信如此说法,我想应该是:
一、古代交通不便,如果二十三还不往婆家赶路,十有八九不能团圆了。
二、新媳妇初嫁恋娘家很正常,公婆能够理解,又不能让媳妇在娘家过年,只好请灶王爷助力。
三、腊月二十三是很多地方的小年,是新年临近的开始准备的日子,人也是准备内容的一种,人不团圆过年肯定是不完美的。
四、古代女人是家里内务的主心骨,招待客人、准备宴席、装饰门窗等。新媳妇进入家门后婆婆有义务带领媳妇并教会媳妇这些家务和规矩,如果新媳妇不在家就没法教了。婆婆老了一些规矩什么的就失传了,后代也就成了不懂规矩的人了。
五、古代坚决不同意女人在娘家过年的,包括公婆和自己父母都不会同意女人在娘家过年,除非被休后。所以女人在家过年是很不吉利的事,古代。
据《玉匣记》有歌云:“百事忌”---初五十四二十三,娘家有米莫去担。从古到今有文学,口口相传不等闲。无事游岩之社稷,李颜入宅丧三男。初五犯着家长死,十四逢之身自当。行船落水遇官事,皆因遇着二十三。
这只是个地的风俗吧,东北辽宁没听说有这风俗,地域的风俗一般都是祝福,希望都一切顺利吉祥,也是老的传统,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还是要延续下去,这也提现老一辈和古人的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如今生活好了国家发展也很强大了,现在人也应该对古人遗留下来的美德不能丢,有些老的传统风俗也提现出古人对那个时代帝制封建压迫奴隶制抗争的表现。
这其实在古代时候,农村很多人都是在腊月结婚,但是在腊月二十三之前结婚的要比在这之后的要多。关于这个问题的出处是在《玉匣记》里面,原文是这样说的:“初五十四二十三,娘家有米莫去担。”
这个说的是新娘子在腊月二十三不回娘家的,这个显然是不对的,这是在以前古时候对于新娘子能否在腊月二十三回娘家的说法。
其实到了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对于新娘子的小年,可以适当在娘家过。由于社会风气发生了转变,大工业时代对于之前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观念发生的冲击是很大的,人们只要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就行了,不用去看谁的脸色,新娘子在腊月二十三回娘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城里人在公婆和娘家家都不住,自己在外面买房住,关键是人们都思想观念彻底的变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独生子女的增多,过年回男方还是女方家过年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新娘子在腊月二十三回娘家,如果是嫁的近的新娘子在腊月二十三回娘家,在当天甚至隔天就可以回家,如果是远嫁的那就回不了了,肯定是在娘家过年了。
其实在腊月二十三新娘子回娘家是一种孝敬老人的表现,是对于婆家的肯定,和娘家的怀念。
这是我的回答!我是万宁宁,喜欢和大家一起说说三农的那些事儿!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东北都有什么传统节日
据我所知,东北没有什么特有的传统节日,东北的传统节日就是全国的传统节日!
最隆重的非春节莫属!
一年到头,人人都盼着过年。过年也就是春节,是举家或者举国都期盼欢度的传统佳节!幼儿园的儿歌,唱出了年的味道!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从过了腊八开始,似乎年就开始了。足可以看出春节的隆重!而在东北,春节的味道会更浓一些!
其次注重的就是端午、中秋!
在东北,端午节又称“五月节”,中秋节又称“八月节”,足可以看出东北普通人的实在与可爱。这么接地气的节日名称,特别有家的感觉,乡土的气息。而每到“五月节”“八月节”,都会说一句“过节了,吃饺子”!在东北,五月节的饺子要胜过粽子一筹,八月节的饺子更是独领风骚战胜月饼!似乎这饺子就是东北人节日的象征,这饺子就是东北人回家的理由!
地方的就是全国的!中国传统在各民族间可能会有些差异,有些地域民族自己的节日会独特一些,但是东北汉语居多,传统节日还是比较紧跟全国大潮的!
南方有哪些省份腊月24过小年
南方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湖北,江西,渐江,福建,广东等南方省份都是腊月二十四。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腊月二十三东北的习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腊月二十三东北的习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