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历史文化概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文化概览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圆明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圆明园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当年被烧后留下的遗产,全世界可以作证😂
根据专家们统计史料,圆明园当初的各种奇珍异宝应该不少于150万件,而当初被抢走的那些物品里,很大一部分现存于欧洲,其中英法两国保留的最多。比如法国的枫丹白露宫里就收藏有1000多件,英法两国的其他很多博物馆都有圆明园的珍宝。
只是最可气的是,当初抢走的东西却要如今的后人花钱竞拍买回来,这种行为就太赤裸裸的打脸了。
园明园虽然被八国联军烧毁了,也应该申遗,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它都是世界遗产之一。因为刚修建它时都是集江南各处风景名胜区为蓝本建造的,修建成功后,人们评价它是万园之园。可见它的成功修建的确与一般的公园不同,它里面各种建筑都是当时的精品,也是世界精品,它的亭台楼榭众多,而且各坐建造风格都不相同,极尽繁华秀美,是清朝皇家园林,也是世界顶级园林之一。它的历史地位也不比巴黎圣母院差,起码是互相比美的。
我们应该爱国,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珍贵建筑和珍贵遗产。园明园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
圆明园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可惜的是,它毁于侵略者手中,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后经五帝的苦心经营,成为当时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
又称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
园林建筑达600座,实为古今中外园林之首。
1860年10月6日傍晚,
这是个悲惨的历史时刻。
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军官和士兵疯狂抢劫和破坏。
被抢走和破坏的珍宝及文物计150万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无价之宝。
事后,为掩盖罪行,3500名联军士兵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
【图片来自网络】
圆明圆毫无疑问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凡是文化遗产,是所属国的,也是世界的。
不过很遗憾的是,圆明圆还沒有赶上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登记就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烧毁。如果沒有这一劫,圆明圆毫无疑问会进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名录1976年才开始登记,依据是1972年达成的世界遗产公约。
圆明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有良知人们心中的世界遗产。
谢邀!中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是一处历史文化遗迹,而不是世界文化遗产。
其中的原因,众所周知。英法联军的罪恶之手,点燃一把大火,将这座宏大壮观的皇家艺术园林付之一炬。那场大火,岂止是烧了三天三夜。那冲天而起的滚滚浓烟,英法联军掳掠奇珍异宝的狰狞面容,一直都铭刻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中,那是民族的不幸,是历史的屈辱,是永远的伤痛。如今那“圆明园”的遗迹,就是烙印于中国人心中的斑痕。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民族复兴,振兴中华,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圆明园不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作为历史的遗迹,它将永远警示着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走复兴之路,走强国强军之路,而最终实现最美好最伟大的“中国梦”!
有哪些书籍或者资料可以了解中国历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犹如天上繁星,璀璨繁华。神话与传说,正史与野史,人物与事件,线索悠长,内容庞杂。想要从中了解一二,确实不知所措。还好,咱先辈有休史的传统,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史料。如果你想深挖历史,推荐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现在都有白话文注解,阅读起来并不困难。
当然,你如果只是想浅尝辄止,茶余饭后翻一翻,拾点乐趣,那我推荐你看《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
当初我觉得这套书不错就买了。
该书按历史时间为轴线,从神话传说时代开始,跨越了24个朝代,到武昌起义结束,通过讲述各朝代的大事件与大人物的发展,还有文化经济的传承与兴衰,大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
最关键是图文并茂,相互映衬,还穿插不少的知识花絮,阅读体验生动有趣。无论男女老少皆可一读。看不懂,看看图片也挺好的。
最后吐槽一下,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青少年,更多的是玩游戏。如果不能强迫其读书,那为何不把正确的历史做进游戏里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其意义深远。
谢邀。 学习我国历史,建议可以有两条学习路线:一是轻松有趣的进行学习。可以读些演义类、快餐类、通俗易懂的书籍,如《三国演义》、《明朝那些事儿》。再学习《中国通史》、历史讲义类书籍即可。 二是如果有兴趣有功底有毅力,可以学学 《二十四史》、《史记》这些书(现在都有对照版);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以及《吕著三国史话》等;钱穆的《国史大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 总之,学习历史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有选择的研读,会有收获的。
要了解中国历史,当然是教科书《中国历史》最直接,当然按历史不同可以阅读《二十四史》、《史记》等等书籍,因中国有文明史达五千多年,史书可说很多,按爱好可分类阅读很多。对于演义,传记只是小说虚构,只当是娱乐,就是四大名著象《水浒传》也只不过是有其事,未必发生在宋朝,这些当历史学是错误的。
了解中國历史的书籍很多!比较通俗易懂应为〈通史〉〈自治通鉴)〈中国上下五千年〉近代的有写文化大革命好〈历史在这里沉浮〉还可通过自传形势的文章了解中國历史!演义.戏说类除外!
要了解中国5千年的历史,而且还要全面,乖乖!要逆天啊!
幸好问的是哪些书籍,而不是哪本书, 于是开了一个口子。不过可以提供的书就太多了,回答也没有了任何意义。提供这样的书籍,谁都会:史记、23史等等。有意义吗?恐怕不大。
而且恐怕提问的人,等待的不是这样的回答。
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要换个看问题的角度。有言曰: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用在历史问题上,就是要从外来看中国。换句话说,要想了解中国,不妨先看看美国历史。
看看1840年的中国人在干什么,而1840美国人在干什么。或者看看1840年的英国在干什么,或者看看达尔文在干什么?我想,你会对中国历史即使不能说了解全面,但至少可以谈得上“了解”一点。否则,连了解都算不上。
不知道中国历史的中国人算不算没文化
毋庸置疑,不知道中国历史的中国人肯定是没什么文化的。一个中国人,为什么会不知道中国的历史呢?咋们慢慢往下讨论。
首先,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教学课程里面是有历史这门学科的。读书学习成绩再不济,一丁点的历史知识还是有的,中国上下5000年文明大概的一个过程,你总是应该知道的。
反之,你不知道中国的历史说明你根本就没有读过书,没有读过书的人怎么可能算是有文化的人?
然而话又说回来,老一辈的人普遍都没有读过书,但我觉得在历史文化方面,他们却懂得很多。
前段时间有一个小事件,就是费玉清的一剪梅在国外被翻出来翻唱。当时网络的评论就说外国人是根本不会懂得这些中国歌曲歌词的韵味的。
那么同样是一句话,一句歌词“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篇苍茫……”,中国人就能够感受到、体会到那种韵味,而外国人为什么就不能感受到呢?
这其实就是因为外国人根本不懂得中国的历史,没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熏陶,自然中国的很多歌词,他们只是看懂了表面的意思,却无法体会和领悟到更多的内在。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根本原因就是取决于本国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累。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所以才孕育出世界各国不一样的人和风俗。假如现在把一个刚出生的美国孩子放在中国长大,他自然就会懂得许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那么他以后自然会是一个对中国感情很深的人。
这就是历史文化熏陶带给人的改变,所以说,区分一个人的国籍,并不是单单看他的种族和肤色,而是看他对这个国家最基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了多少。
回到楼主的这个问题,我给出自己的结论:假如一个中国人不懂得任何的中国历史文化,那他显然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国人。
文化的领域分很多种,比如诗歌,画画,音乐等等都是文化传承,包括我们这个的武术,太极等等,都是文化的一种,历史当然也是文化的其中一种,不懂历史只能够说他不懂历史,但不代表他不懂其他文化。
谢邀。
首先,题主说的是“不知道”中国历史的中国人(外国人不计在内)。
不是“不太清楚”、也不是“认识错误”。
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本国历史学的不好以至“不太清楚”的,大有人在;
你总不能说这些人没有文化,他们是有文化的。
就算本国历史学的不错的,甚至某一方面的专家,也难免有“认识错误”存在;
比如熟悉宋史的,不见得对先秦了解,其认知不见得好于先秦史爱好者。
你总不能说这些人也没有文化,他们是有文化的。
然而,“不知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这里我们姑且理解为:对本国历史基本常识也完全无知。
那这基本上就可以视为没有文化了。
不论其是什么学历,什么身份;
他都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
他可以有知识,算作知识分子,但不是合格的文化人。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掌握和传承文化是基本要求。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认知、熟悉、掌握、传承中国的历史,也是基本要求。
谁让中国是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呢?
最为深厚而珍贵的部分你不掌握,你还好意思说你是有文化的文化人?
一个美国人,可以连独立宣言是什么都不知道;
只要他掌握了科学技术,拿了诺贝尔奖;
在美国人眼里就是科学家、知识分子和文化人。
一个法国人,就算他在巴黎的那个展会上拿了大奖;
如果不知道大小仲马谁写了茶花女,却会被法国人嘲笑没有文化。
在中国,更是如此。
国会议员叫嚣中国人不能在他们的大学里学习理科,
“我们有更好的他们可以学,比如莎士比亚。”
这种笑话只会在没有历史积淀的国家出现。
在没有历史积淀的国家,不懂本国历史,勉强可以算作文化人。
在历史积淀深厚的国家,不懂本国历史,基本就是没文化的人。
不幸的是,由于中国历史过于深厚悠久,即使是懂中国历史的文化人;
对中国历史不太清楚,认识错误的,也实在是太多了。
你很难说他没文化。
比如说笔者自己,在亲朋好友的圈子里,素有“百科全书”的揶揄之名。
你现在问我五代十国的国名、历任皇帝名字和年号、谥号,我一时也答不上来。
这是实话。
所以,即使你懂中国历史,也不敢妄称“文化人”;
根本上说,你也就是不算没文化而已。
算得上是作为文明古国国民的一点小小的烦恼吧。
其实,就是就是一种深深的自豪!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叫文化。
近100多年来,中外学者就“文化”一词给出的定义很多,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就有200多个。然而这些对“文化”的诠释总是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的《辞海》用了二百一十五个汉字来定义“文化”一词,但一些《辞海》修订者也觉得定义太过冗长,解释太过宽泛,指向太过分散,什么都说了,好像什么都没说到位。洋洋洒洒下来,广大读者对文化是什么还是云里雾里!
相对来讲,瑞士学者荣格说:一切文化最终都会沉淀为人格。学者余秋雨先生经过对中外文化的考证和比对,定义为: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这一定义在笔者看来,是比较容易理解记忆的定义。
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与知晓历史有没有关系!有,“勤俭持家”、“和睦相处”,“闻鸡起舞”、“自强不息”不都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价值和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都比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但前两者完全消失,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事实证明,历史悠久并不一定是文化优势。我们遥远的祖先择水而居、狩猎为生,只是为了生活,生活稳定就成了习惯,习惯就成了生活方式,“方式”就是文化。而知道了自己与天地、国家、他人的关系,生活方式就有了精神价值。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算不算有文化呢?赵高、严嵩、秦桧、和珅们饱读诗书、深谙历史,但他们在实践中却戏说历史、玩弄历史、背叛历史。他们显然是文化人,但他们扭曲的历史观让他们形成了卑劣的人格。这是怎样的文化人?所以历史文化需要沉淀为人格。
就日常生活来讲,两个人你情我愿或居家过日子,不是知道了“心有灵犀”就能“比翼双飞”,也不是知道了“执子之手”就能“永结同好”,两个研究生、博士生分手的原因,总不能归咎于大家不懂中国历史,更无法解释一些历史知识十分渊博的现代公知们的卖国行径,历史的深谙并没有使他们形成高尚的人格!
结论:历史不能忘记,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历史知识会对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但历史不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唯一来源,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根本标准。广大老百姓并不都是熟读历史,但都有朴素而积极的人格,关键看历史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淀和转化。没有正确的价值追求,饱读历史也只能是倒退和反动的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文化概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文化概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