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历史人物故事中秋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历史人物故事中秋节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 名人的中秋节故事有哪些
  • “中秋节”有哪些历史故事
  • 中秋来源的故事
  • 关于中秋节的寓言故事和传说
  • 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有哪些
  • 中秋节屈原的故事
  • 名人的中秋节故事有哪些

    从前有一人,叫常饿。后来,吃了月饼,觉得好吃到飞天。不过考虑到月亮表面没有动植物,所以带上了家里唯一一只兔子。现在,你们明白为啥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其他神话故事,都知道嫦娥带了兔子,却看不到身影了吧。(因为常饿这个名字太男性了,为了表明她是一个能吃的妹子,所以加个女字旁)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到了宋朝,过中秋开始盛行,由明、清至今,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唐玄宗二则:

    一年中秋,唐玄宗玩乐之后,沉沉睡去,飘渺间来到一处陌生的府邸,匾额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从此,月宫也称“广寒宫”。这件事记载在《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

    又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心迷神驰。幻想月宫一游,于是,天师作法,青云直上,不想月宫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徘徊之际,耳畔仙乐渺渺,如泣如诉,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回到凡世后谱写下来,又与杨贵妃润色编排,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霓裳羽衣曲》。

    从月宫回长安的路上,一行人经过潞州城,玄宗兴致大发,用玉笛横吹,随手抛下钱币。随后,朝廷受到潞州府奏报:“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天上有乐声传来,并有金钱撒下。”唐代蒋防《幻戏志》记下了这个传说。

    “中秋节”有哪些历史故事 - 华夏历史

    苏东坡的兄弟:

    苏东坡兄弟情深,为了离济南府任职的苏轍近一些,改任密州太守。中秋之夜,他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第二年中秋,兄弟相见,中秋一过,又将分离。苏轍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表示出再次“相见难”的悲伤;生性豁达的苏轼又和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加以劝慰。两人相互扶持着,走完一生,“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朱元璋的传说:

    朱元璋联络各路义军攻克咽喉之地滁州。但元朝官兵严密把守要隘,搜查的十分严密,消息传递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天月十五夜进攻滁州”的纸条藏入圆形面饼里面,秘密派人设法分头传送到各地义军首领手中,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神兵天降,一举攻克金陵锁匙滁州,之后饮马长江,拿下金陵,奠定了朱元璋称帝的基础。登基后,朱元璋将当年的圆形面饼取名“月饼”,传令御膳房大量制作,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这则故事应是个传说吧,还没找到对应的文献。

    鲁迅:

    鲁迅先生的日记中,记载了他中秋,思乡、赏月、走亲访友。年年不同、岁岁相似。

    1934年中秋节,鲁迅在《中华日报·动向》上发表了《中秋二愿》:一、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攀亲;二、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对当时文坛的陋习以及用“性”做“卖点”的文化做了无情的嘲讽。

    徐志摩:

    徐志摩与堂弟中秋夜游西湖,玩的舒心畅快,游湖累了,上岸买了栗子、莲子,坐在九曲桥上谈天,海阔天空,先品评了湖上的对联,又大骂了一番康有为。后来发现旁边还有三个人在聊天,几上放有茶碗。老人家竟然也有如此雅兴,徐志摩忽然发现不对,那位老翁涩重的语音听来很熟,定睛一看,原来就是刚才痛骂的康有为!

    说到名人过中秋么,首先就要从中秋这个来源说起了。

    中秋么,当然是嫦娥飞升到月上,后羿失去他可爱貌美的妻子,独自催泪,每年也只能做点瓜果小吃,还有月饼,对着月亮拜拜,聊表对妻子的思恋之情了。

    中秋么,都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想着月圆人团圆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至于到了唐朝的时候么,唐玄宗和杨贵妃玩浪漫,唐玄宗么就在宫中渲染了一番,话说这个皇帝精通音律,会弹琴。

    而他的爱妃杨贵妃又很会跳舞,这个历史上非常爱秀恩爱的夫妻,对着月亮来过中秋,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还能吃到宫中的御膳美食,这个当真是巴适呢。

    如果上天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也想做皇帝,和我的爱妃玩一把浪漫,安逸惨了。

    “中秋节”有哪些历史故事

    1、后羿射日。关于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古代天气太热,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射掉了九个,于是王母娘娘为了奖励后羿,赐给他一颗灵药;这颗灵药如果两个人吃,两个人都可以长生不老,如果一个人吃,就可以升天成仙,后羿回家之后,把灵药放置一边,嫦娥偷偷吃了灵药,飞上了天宫。

    2、吴刚伐桂。月亮上面有一棵桂花树,有一个叫吴刚的人因为学仙时犯了错误,被惩罚到月宫里砍伐这棵桂花树,可是无论吴刚怎么努力,这棵桂花树就是砍不倒,因此月亮也有了桂魄,桂宫的称呼。

    中秋来源的故事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节,又称月夕女儿节或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关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有很多,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总结来说,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农业生产有关。《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而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现代中秋节虽然不如古代的民俗活动进行得多,但是不变的是想与家人团圆的心。家人相聚,吃月饼赏月,也是一种珍贵的幸福。

    中秋节来历一: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

    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寓言故事和传说

    关于中秋节寓言故事和传说、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

    今天讲一讲吴刚伐桂。

    身为南天门守将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却经常因记挂着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把吴刚罚到了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

    还说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桂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

    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重新地生到树上去了。

    从此之后,每当吴刚快要砍光桂树的枝叶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桂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谁家最勤劳,金叶子就飘到谁家,那家就有无穷无尽的财富。

    扩展资料: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月中有桂”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淮南子》:“月中有桂树。”晋人虞喜又有《安天论》云:“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宋之问有诗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李白则云:“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从唐代起,人们用“月中折桂”“蟾宫折桂”来形容读书人科举应试。也是在唐代,桂树与吴刚联系了起来,遂为“吴刚伐桂”的故事。

    这一故事有很多个版本,呈现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百姓对文化认同的差异。也许因为原初的版本既没有说明吴刚因何被罚,也没有指出月中为何有桂,后人对这一故事的猜想,也便见仁见智了。

    有关中秋节的故事有哪些

    1、后羿射日。关于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古代天气太热,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射掉了九个,于是王母娘娘为了奖励后羿,赐给他一颗灵药;这颗灵药如果两个人吃,两个人都可以长生不老,如果一个人吃,就可以升天成仙,后羿回家之后,把灵药放置一边,嫦娥偷偷吃了灵药,飞上了天宫。

    2、吴刚伐桂。月亮上面有一棵桂花树,有一个叫吴刚的人因为学仙时犯了错误,被惩罚到月宫里砍伐这棵桂花树,可是无论吴刚怎么努力,这棵桂花树就是砍不倒,因此月亮也有了桂魄,桂宫的称呼。

    3、嫦娥奔月。嫦娥偷吃灵药的时候,身体突然变轻盈,这个时候她非常害怕于是抱起了一只自己经常喂养的白兔子,这只兔子跟随嫦娥来到了月亮上,于是月宫里便多了一只白兔。

    4、古代有传统的祭祀月亮的活动。古代的帝王,春天祭拜太阳,秋天祭拜月亮,秋天祭拜月亮的活动,传到了老百姓这里,形成了传统的节日,慢慢变成了中秋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到了唐代,人们越来越重视秋天祭拜月亮的活动,这个时候中秋节被当成一个固定的节日了。

    5、中秋节最受重视的朝代是在宋朝,当时人们过中秋可以说是热闹非凡,到了明清的时候,中秋节和元旦几乎差不多,成为老百姓心中非常重要的节日。

    6、朱元璋决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把传递消息的纸条夹在月饼里,俗称月饼起义。

    中秋节屈原的故事

    自投汨罗(屈原与端午的故事)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左右。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4],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他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于I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代表作有!《离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人物故事中秋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人物故事中秋节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中秋节”有哪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