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历史周幽王一小段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周幽王一小段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烽火戏诸侯历史故事

周幽王喜欢美女褒姒,但是他用尽心思褒姒都不笑。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点燃烽火台的狼烟。

诸侯国以为外族入侵,都带兵来了,结果发现被耍了,褒姒终于笑了。这样狼来了的故事玩了三次,外族真的入侵时,再烧狼烟已经没人来救了,周幽王身死国破,褒姒不知所踪……

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任君主,其荒淫无道、不理政事,每天只知道到处搜寻美女。

有一日,周幽王迷恋上了褒姒,但褒姒就是闷闷不乐、冷若冰霜。于是周幽王发令说:“有人致褒姒一笑者,赏赐千金”。奸臣虢石父为讨好幽王献上一计:点燃军事警报信号烽火台,让幽王与褒姒一起观看。

周幽王一听,欣然采纳,点燃了烽火。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敌军来犯,纷纷发兵日夜兼程赶来救王。当大军聚集于骊山,才知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千军万马如同儿戏一样被戏耍。而站在城楼上的褒姒,看到这一幕,觉得非常好玩,开心大笑,周幽王大喜,便给出主意的人赏赐很多财物。

后来周幽王又连续戏耍了诸侯几次,美人是高兴了,但诸侯失去了对周王室的忠心。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历史: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损害其他的人的利益,否则倒霉的是自己 只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为自己的末代君王之路埋下伏笔,导致了自己王朝的毁灭.周幽王为了讨好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用国家的安危做牺牲品,点燃了召集诸侯保护的大王的烽火台,戏弄了诸侯的忠心,虽然美人一笑,满足了周幽王当时的虚荣,但是后来外族侵略,再次点燃烽火,诸侯却不再前来,导致自己被杀,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拿别人的利益当作自己讨好其他人的砝码.否则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史记》之前有哪些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史料记载

《史记》中的“烽火戏诸侯”故事如下: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这段记载,亦可见于成书于战国末期至秦时的《吕氏春秋·慎行论》载: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子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这两段记载,在大体的情节上都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些具体的细节就不一样了。在《吕氏春秋》中,幽王是击鼓而召唤诸侯,每次戎狄进攻周朝,周王都用击鼓的方式,来命诸侯来救驾。而在《史记》中,击鼓以戏诸侯,变成了“烽火戏诸侯”,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就变得很奇怪了,为什么司马迁在选择录入《吕氏春秋》里的“狼来了”故事的时候,会做这样的改动呢?这岂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

周幽王历史事件 - 华夏历史

一种可能的猜测,是击鼓召诸侯这件事,大概太不切合实际了。因为声音的传播是相当有限的,如果从关中一直到关东各国诸侯道路上都设置鼓来进行沟通,那么无疑是一件极其浩大的工程,司马迁可能正是意识到这个故事里此细节的荒谬,因而将细节加以改动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周幽王一小段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周幽王一小段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周幽王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