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澧县是什么国家
澧县因为在澧水河的下游而得名,澧水贯穿了澧县,澧水河在澧县小渡口注入洞庭湖,现在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在湖南的西北部。在历史上除了大统一的王朝外,澧县地域分属不少的小国家。
一、楚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澧县属于楚国的管辖区域内,楚国最强盛时期,西起大巴山、武陵山、巫山,东到大海,北至河南山东,南至南岭,自然澧县也属于楚国的地盘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二、先蜀后吴时期
东汉末期三国鼎立,荆州管辖现在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地区,澧县属于荆州管辖,前期属于刘备的蜀国,后东吴袭击杀害关羽,荆州全部归了东吴,澧县先属于蜀国后属于吴国。(先蜀后吴变化图)
三、南朝时期。
东晋灭亡后,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澧县地区属于荆州管辖,隶属的王朝是南朝的宋、齐、梁、陈。
四、马楚时期
公元前896年——904年,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后来授予)逐步统一了湖南全境,并向外扩张。907年,朱温封马殷为楚王,927年南唐封马殷为南楚国王,这个政权历史上称马楚、南楚、楚朝,主要控制区域为湖南全境、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广东北部。澧县这时属于南楚政权管辖。
五、南唐时期
马殷于公元930年去世,公元951年南楚政权内部发生动乱,南唐趁机派遣大将边镐攻打下南楚国都长沙,南楚灭亡,南楚的地盘归了南唐,澧县也就隶属于南唐管辖了。
975年,南唐被北宋所灭,澧县从此后一直属于大统一王朝。
首先,谢谢邀请
澧(li)县,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现在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
古代的话,要看有多古了
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黔中郡
公元前226年,秦国开始灭楚国,统一后将巫郡和黔中郡合并为新的“黔中郡”但没有常德,小编对比了一下地图,应该在长沙郡(小编找的材料上显示还在黔中郡,但小编自己对比地图觉得是长沙郡,如果不对,请留言更正,如下图)
汉朝时属于武陵郡领阳县
三国时期隶属吴国,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将稾梁山改为天门山,并分武陵郡西北部置天门郡,郡治设在今张家界市政府所在地,析充县溇中县(县置在今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辖零阳,溇中和充县,属荆州
西晋太康四年,改充县为临澧县
东晋时,天门郡辖临澧,溇中,零阳和澧阳四县
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朝廷罢天门郡,设澧州
之后的朝代,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澧州、澧阳府、澧阳郡等几个名字改来改去
直到民国二年,废州为县,始称澧县
之后一直到解放前,一直划来划去
解放后到1988年6月,常德地改市,澧县任然隶属常德市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澧县现在隶属于湖南常德市,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
灃县本身并没有单独立国的记载,从春秋时期一直属于楚国,直到楚国被秦国征服。
从秦国到清朝,它的行政区划一直在郡、县、州之间变换。
到了现代,灃县所辖面积2107.3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并不小,不过人口不多,2012年时的数据是93万多人。
灃县历史上有个澧阳书院比较有名,是由宋朝范仲淹读书的兴国观迁建而来,建于南宋宝庆2年,即1226年。经过元代、明代几次修建,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改名澧阳书院,规模相当大,共有房36间,后来又逐渐扩充到50多间,并拥有水田400多亩,年收的租谷和租金用于书院的日常运营,培养出了无数学子,声誉直追著名的岳麓书院。
澧阳书院坚持聘用名师,张九钺(著名诗人)、左宗植(左宗棠兄长)、张启鹏、黄士对等都曾在书院主讲。尤其是在1805年,清代名臣陶澍回乡守制三年期间,澧阳书院在竞争中战胜了岳麓书院,邀请到了陶澍在澧阳书院主讲三年,这是澧阳书院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时候。
到了近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澧阳书院改为中学堂,次年改办小学堂。民国时改为澧县县立中学,现在成为了三湘名校澧县一中,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
既然说到了灃县,不妨再说一说灃县一座古墓的故事。
宋玉,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貌若潘安,美似宋玉”,就是形容的他。
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战国末期著名的辞赋家。
我们称“好色之徒”为“登徒子”,登徒子的典故就是从宋玉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中而来。
在宋玉身上,还流传下了“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等成语典故。宋玉,可以说是个浑身都是故事的古代文艺青年。
宋玉墓在当地一座小山之下,楚国被灭后,逐渐淹没于荒烟榛莽中,仅留残碑,由于碑文被侵蚀,“玉”字被后人误认为“王”字,逐渐讹传为“宋王墓”,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当地落第举子李群玉经过考证,确认了宋玉墓,随后发动捐资修墓,到了清朝咸丰四年又重新休整,现在留有高8米,长50米、宽40米的宋玉墓冢。
澧县在地域上,有彭头山遗址,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地名,属于楚国,到秦朝属于黔中郡,汉朝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属天门郡,直到南朝梁末代皇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开始设为澧州。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为澧阳县,大业三年(607)改为澧阳郡。
唐、宋、元、明、清澧阳郡名字改来改去,直到民国二年,开始称为澧县。
澧县是中国湖南省常德市下辖的一个县,是湘西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古为澧州,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
澧州,中国隋朝时设置的州,开皇九年(589年)置松州,寻改澧州,治所在澧阳县(今湖南省澧县),以澧水得名,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澧水流域(溇水上游除外)。
大业初年,改为澧阳郡;唐朝初年,复为澧州;天宝至德间又曾改为澧阳郡;南宋初钟相、杨幺起义,曾以此州为根据地。元朝至元十四年升为澧州。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为澧州府,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又降为州,属常德府。三十年(1397年)改属岳州府。
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澧州直隶州,属湖南省。乾隆以后,今桑植县分属永顺府,辖境缩小。1913年废州改名澧县。
号称“最美压寨夫人”的杨炳莲,究竟长得有多美
在湘西苗族自治州古丈县,有一个名为张家坨的小山村,这里面住着一位百岁老人,她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岁了。这位老人除了有百岁老人的称呼外,还有两个特殊的称号:中国最后一位压寨夫人和最美压寨夫人。
她叫杨炳莲,她的丈夫则是有着湘西魔王之称呼的张平,和许多是被土匪抢山上的压寨夫人不同,杨炳莲坚持说,她嫁给张平是心甘情愿的,而且两人还有过媒妁之言。
先来说说“湘西魔王”张平吧。
张平勉强算是一个富二代,他的祖父张朝玉是张家坨有名的大财主,然而,张平从小就不务正业,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小恶霸。
1921年,年仅15岁的张平在父亲的安排下成了亲。不过,张平脾气暴躁,妻子服侍他只要稍微犯下小错都会受到他的拳打脚踢,张平的第一任妻子也因此而选择自杀。
妻子死后,张平在为恶的路上越走越远,当张平第一次见到杨炳莲时,已经由一个小恶霸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大恶魔。说起张平和杨炳莲的相识,还得追溯到1935年。
当时,杨炳莲一家在永绥县经营着一家专卖针线、甜酒的杂货铺。有一天,杨炳莲在杂货铺无聊地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同一天,张平准备向老百姓征收保护费。
从很远的距离,张平就看到了杨炳莲,当看到杨炳莲的那一刻,张平身上原有的痞子气息竟慢慢泄去,随之而来的竟是紧张。
说起来,长这么大,张平还是第一次遇到能让他怦然心动的女子。于是,张平略微整顿自己的形象后,就走到了杨炳莲面前。杨炳莲见他腰里憋着的配枪,一开始还以为他是过来收保护费的,慌慌忙忙从抽屉里拿出一把钱放在柜台上,张平知晓他是误会了。当即摆摆手,说道:“我是过来买针的,衣服破了,需要一些针线补一补。”
买针线?倒是一个极好的理由。随后,张平隔一两天就来杨炳莲的杂货铺买针线,一个月之后,张平就带着永绥县最高司令官舒安卿来到杨炳莲的杂货铺,当时在家的杨炳莲的父亲非常紧张,以为他们是来找麻烦的。
当听说是张平看上了他的女儿,并且要明媒正娶时,这个老实巴交的生意人乐坏了,当即就表示同意。而杨炳莲则通过前面一个多月的接触,感觉张平不是坏人,所以杨炳莲本人也没什么意见。于是,张平提亲不到一个月,就成功把杨炳莲娶进家门。
当杨炳莲嫁到张家后才知道,张平原来还有两个老婆,而且张平动不动就对她们拳打脚踢。一开始,杨炳莲很担心,她担心张平也像对待前两个老婆一样对待她。“可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担心没了,结婚大半年,他还像结婚两三天那样对我。”杨炳莲回忆道。
张平被当地人称为湘西魔王。在湘西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人见张平,九死一生。”
张平在当地称得上是无恶不作,他给当地百姓定了许多的苛捐杂税,强迫当地的老百姓种植鸦片,在百姓眼中,张平简直就是一个混世大魔头。然而在杨炳莲面前,张平又是另一副做派,他在杨炳莲面前总装着温文尔雅的样子,甚至从来不在她面前杀人。
例如,1944年,张平绑架了几个村民,将他们捆在后院里。杨炳莲知道后,不仅偷偷放了他们,还给他们每人发一些盘缠。当张平知道肉票跑了后,当即大怒,直接下令将看守村民的几个守卫给宰了。这时候,有人站出来悄悄告诉张平,说是少奶奶偷偷放走肉票的,张平这才作罢,不再提及此事。
1950年3月3日,张平的老巢被攻破,张平带着自己的妻儿到处逃窜。逃跑几个月后,张平就让杨炳莲带着孩子回娘家或张家坨。
这年秋天,张平被公审枪毙,当地军民为了泄愤,将张平枭首示众,年仅28岁的杨炳莲就成了寡妇。不过因为杨炳莲为人忠厚,不仅没有帮助张平祸害百姓,还经常在私下里帮助老百姓,因而也就没受到什么处罚。
现在,有人利用现代AL技术复原了杨炳莲年轻时的容貌,看起来也是颇为惊艳。年轻的杨炳莲自然是极美的,所谓的一见钟情,都需要一定的颜值作为支撑,张平能只看一眼就喜欢上杨炳莲,杨炳莲的美貌自然毋庸置疑。即便是现在,老人的眉宇间依稀可见当年的美艳:瓜子脸、白皙的皮肤以及那双清澈透亮、像是会说话的眼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永顺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永顺历史人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