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哪些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的传统技艺

感谢邀请

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的传统技艺何止一星半点,虽然很多已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传承却是难上加难,笔者简单的提几样大家一起回忆下:

第一:纳布鞋底,之前老一辈就用不用的布,然后一层一层的叠起来用针缝在一起,很结实,很耐穿,可能也是那会太穷,买不起鞋底,就亲手用针纳,确实很费时间,也很费劲的一件事,现在年轻人没有一个会干那事的,这种手艺真正的面临失传,只能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第二:纯手工制作秤杆,对精度要求特别的高,得有严格的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几乎没地用了,纯手工制作杆秤,现在几乎看不到这样的人了,马上就要绝迹了。

第三:修陶瓷碗,补铁锅,塑料盆的人,记得小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艺人,骑个自行车,到处给人修陶瓷碗,补铁锅,塑料盆烂了也能给修好,最让我敬佩的就是:修陶瓷碗,那种破损的陶瓷碗,在工匠手里只要没有掉渣太严重,他都可以给修补的滴水不漏,真的很牛。还有铁锅,就靠简单的工具几个自己做的铆钉,就可以把铁锅给补好,做饭不漏水,不漏油,手工费好像才几毛钱[捂脸],现在再也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技艺了。

第四:还有一个不是特别确定的硬本事,就是之前的老中医,望、闻、问、切,轻轻的把把脉就可以查出病因,然后开药方就治好了病,现在到好,有病没病先各种机器,医疗设备齐齐具上检查一通,钱没少花,病也看的不咋地,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即将失去的技艺[捂脸]


你还记得哪些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的传统技艺 - 华夏历史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内画鼻烟壶。巴掌大的一个小瓶子,里面能画下一个世界。

曾被人传为“鬼画壶”的内画鼻烟壶技艺由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位画家甘烜文发明。他的作品落款为“甘烜”。

这种作画方式的工具,需要用烤弯了的细竹条,在头上绑上几根从狼毫笔上拆下来的笔毛。画的时候,把笔蘸上墨从瓶口深入反手作画。

小瓶身局限了画的尺寸,窄瓶口限制了用笔的空间。作画时,与在纸上画画顺序相反,还不容易看到伸入瓶内的勾笔笔头。这一内画技艺,又考验眼力又考验画技,极有难度!

内画鼻烟壶在民间流传多年,逐渐形成了“京派”、“冀派”、“鲁派”和“粤派”等流派。如今“京派”内画鼻烟壶已经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这一技艺学习时间长、经济利润低,老人不愿意干、年轻人不愿意学,从业人员越来越少,所以也已经是濒临失传了。

虽然内画鼻烟壶的技艺是中国原创,但内画鼻烟壶其实只是鼻烟壶的一种,而且鼻烟壶是海外舶来品。

鼻烟壶是明末清初随着鼻烟从国外传入,经中国匠人们的巧思神技,采用多种材质,比如瓷、玉石、象牙、珐琅、玛瑙等,运用绘画、书法、雕刻、镶嵌等工艺加工,逐渐演变成一种集聚国内外技艺的艺术珍宝。清朝时盛行于皇族贵戚、王公大臣之间,成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中国的鼻烟壶后来经过国外商人、使节、传教士等逐渐带向世界,中国赢得了“烟壶之乡”的美名。

我小时候我妈和姥姥经常纺线织布,家里有台织步机,纺好的棉线需要上浆,然后染色才能织布,那种格子布也很漂亮。

老妈当年自己织的围巾

我们在那些老的电影里,听到看到过吆喝“”磨剪子锵菜刀了”。

传统木匠,擀面杖的制作

手工弹棉花

随着机械化的进程,好多传统技艺都只能在民俗馆里看到了,当然这也是社会的必然进步。

在我身边,因为我父亲是旧时代传承的木匠,现在叫做木工。在父亲的时代,木匠都是用笨拙的工具干活,比如,錛,釗,斧,锯。如今这些工具基本被先进的电动工具取代,电动工具虽然效率很高,但是比起传统工艺感觉做出来的东西会粗糙很多。木匠的传统工艺就要消失了!

纺线,吴伯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记一辆纺车》里,详细记述过纺线的方法和情景。小时候,我在农村生活过,见过一些小脚的老太太坐在地上或土炕上,一手扯着棉花,一手摇着纺车纺线,觉得好神奇。与纺线有关的手艺还有浆纱、织布、染布等手工艺,如今这些手工艺已经彻底被工业化生产所代替了。

打锡壶。锡壶是过去农村最常用的酒具之一。壶口是个漏斗状,壶身是个锥形,一侧是细长弯曲的壶嘴。别看这种酒壶造型简单,但是没有一点技能,还真做不好。现在,酒壶已经被玻璃、陶瓷等材料取代了,锡匠也见不到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生活用品的演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生活用品的演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你还记得哪些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的传统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