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的历史名人故事你知道多少

故事有很多,最有名的几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

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故事中的刘备和曹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

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间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令人拍案叫绝。

战胜自卑的事例 - 华夏历史

我是主妇,我来答!

自杜康被黄帝贬为粮食管理员,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藏在树洞里的粮食可以变成酒开始,在华夏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就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和酒有关的名人轶事也就屡见不鲜。

一,先看一下古人关于酒的诗词佳句: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
  • 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 ………………

总之,古代人高兴时不可无酒:或接风洗尘之接风酒,或洞房花烛之喜酒,或庆祝华诞的生日酒,或喜得贵子的满月酒——无酒不成席!

那么郁闷时呢?

同样离不开酒!所谓借酒消愁,以酒惜别,“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了历来文人酒客以酒舒闷的籍口。

二,再了解一下关于酒的是非成败。

从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到王恺的劝酒杀侍女——酒可以要人性命的。

从刘备的煮酒示弱,到阮籍的醉酒拒亲——酒还可以在关键时刻救自己的命。

从孙权的借酒试英才,到周瑜的假醉戏蒋干——酒可以成就人生。

  • 王羲之酒后酣畅,能尽性挥洒,所以有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席》和书圣的美名。
  • 李白斗酒诗百篇,无论是“将进酒”还是“花间一壶酒”,无不是酒成就了李白,所以他既是“诗仙”,又是“酒仙”。
  • 张旭无酒不泼墨,酒酣意足时,挥笔疾书,所以有人说,是酒一成就了张旭的狂草。

当然,还有太多太多以酒误事,甚至因酒亡国的人。

  • 商纣王骄奢淫侈,酗酒纵色,置酒池肉林,终于亡国。
  • 刘宋小皇帝刘子业,荒淫无度,嗜酒如命,终因醉后被杀,年仅十八岁。
  • 张飞酒后鞭笞部下,引来杀身之祸。
  • 孙权酒后释刘备,使得荆州索取无望,遗恨不已。
  • ………

还有,比如“酒是色媒人”等,酒后乱性之事,就更数不胜数了。

三,说说刘伶。

刘伶,字伯伦,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因嗜酒如命,被后人称为“醉侯”。

以酒闻名,并被封“侯”,可见,刘伶与酒,应该是难舍难分了。

他常常坐着马车,携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铁锹跟在后面。别人不解,他则告诉人们:“如果我醉死在路边,就地可以埋了”。

晋泰始二年(266年),朝廷征他入朝为官,习惯了放荡恣肆的刘伶,当然不乐受朝廷律条约束。在征召特使来到之前,他把自己灌得大醉,然后脱光衣服,朝村外裸奔而去。当特使遇见他时,眼中分明是一个酒疯子加神经病,于是只好作罢。

自此,他终日饮酒,醉后即脱光衣服。别人来访,问他为何不穿衣服时,他倒反问说:

“我以天地为栋宇,以房屋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你们这些人哪,真不识趣。我以房屋为裤子,你们干嘛钻我裤子里呢?!

这就是刘伶!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反抗精神。正如他所作的《酒德颂》中所述:”唯酒是务,焉知其余”。他所逃避和反抗的,正是多年以来被主流意识所摈弃的“独裁”与“专政”,刘伶,其实是酒中高人,在“竹林七贤”中,他能幸运地得以善终,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是主妇,欢迎您的指正,点评。

中国是酒的故乡,而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仅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还在生活、医疗等各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中国人对酒的特别喜爱,所以千百年来,有关酒的诗句也流传了不少。

比如:

  • 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样是酒,但是在不同场合酒的含义就会有所不同。对于大宴宾客,就需要用酒来进行庆祝,而对于朋友分离,则需要用酒进行道别,所以“感情深,一口闷”就让酒间接成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附属品。

既然酒的用途如此之多,那当时的造酒人都是怎么利用现有条件进行造酒的呢?

仪狄造酒

相传在夏禹时期,仪狄作为司掌造酒的官员,成为了我国最早的酿酒人。那么仪狄是怎么造酒的呢?

关于仪狄造酒,有人说在三皇五帝的时候,造酒的方法就流传于民间了。而仪狄则是将这些造酒的方法收集了起来,不断尝试后完善了酿造的方法,最后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

“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

而当仪狄将酿造好的酒奉给夏禹,夏禹表示对酒的满意之余并没有对仪狄有很任何奖励。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从《战国策》里就能看到,当时被后人奉为“圣明之君”的夏禹,虽然对仪狄酿制的酒很满意,但是他认为饮酒若是无度则会误国。

因此,一门心思只想酿出口感醇厚的仪狄,最后因为夏禹的一番顾虑,导致夏禹不再信任和重用仪狄。除此之外,通过这件事情,狄仪的个人形象也都开始负面了起来。

杜康造酒

作为同在夏朝的杜康,就没有像仪狄那样的不幸。因为曹操的《短歌行》里的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使得大多数人对杜康的才开始慢慢了解。

在晋代学者江统的《酒诰》就有提到过杜康造酒的事情,据说杜康当年因为贫穷,舍不得将吃剩的高粱饭丢弃,于是便将高粱饭倒在大桑树旁的树洞里。

在放置一段时间后,高粱饭便慢慢开始发酵了起来,并且还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杜康便因此顿悟出高粱造酒的原理,最后酿出了中原地区的第一坛美酒,称之为“秫酒”。

【结语】

“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仪狄和杜康作为同时期的造酒人,一位发明了酒醪,而另一位则发明的是高粱酒,两人都对悠久的酒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现在我国的白酒酿造行业里,大部分的酒品仍采用高粱进行酿制,而酿出高粱酒的人便是杜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名人战胜自卑的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名人战胜自卑的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战胜自卑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