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是何许人也?历史书籍是如何记载的

女娲是一个女神,但有人说她是一只青蛙

在山海经中,在画像石上,女娲是人首蛇身。

有了女娲,才有了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是女娲创造的。

我更倾向于认为她是伟大的母亲神。

“女娲”的娲字,现在我们读“青蛙”的蛙,古人则是读“呱”,就是青蛙叫的声音。

易中天先生说,女娲是一只青蛙。

女娲历史文化 - 华夏历史

鱼和蛙频繁的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

它们俩长得像,确实能给心智初萌的人类太多的联想。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楚辞.天问》,但没有说是她究竟是蛇还是蛙。

关于她,最多的是“人头蛇身”的文字记载,这样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王毅的《楚辞.章句》。

女娲是蛇的说法,是从汉代的画像石中得来的。

但不管她是什么,她是我们人类的祖先这个说法是考证了的。

说起女娲,我们就会想起“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这个故事从古传到今,可见其生命力。

氏族部落时代,有个叫共工的家伙闹情绪,一头撞断了不周山擎天柱,结果天崩地裂,眼看天就要塌了。

女娲挺身而出,先是烧炼了5种颜色的石头,填补天上的窟窿,然后又砍了大鳖的4条腿作为柱子,把天穹重新支撑起来。

这种无与伦比的能耐,除了女娲谁能办到?

哦不,如果伏羲氏还活着,这事大概就不用女娲出头了。

因为,伏羲是女娲的老公,他是足智多谋的部落联盟首领。

女娲跟伏羲一样,也是遂人氏的后裔,只是他俩是两支不同的支系,后来帅哥伏羲娶了美丽的女娲为妻。

史料记载,他俩结婚的时候,伏羲31岁,女娲16岁,伏羲是龙生,女娲是蛇身,他们繁衍的后代就是龙的传人。

后来伏羲去世了,女娲继承了他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

但另一个部落的首领共工不服,他治水很有一套,伏羲死后他以为盟主的位置就是他的了,结果不是,于是就带着自己的兄弟伙造反,结果打不过女娲,于是就来个鱼死网破,一头撞断了不周山的擎天柱。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女娲三下五除二就把天补好了,部落联盟也越来越强大。

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四海八荒人烟稀少,于是女娲开始造人。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让人词穷的问题。

究竟,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女娲创造的!

她用黄泥巴一个一个捏,男的就捏成伏羲的样子,女的就捏成自己的样子,很快就捏了一大堆人。

后来累得实在捏不动了,就找了根藤条,沾上泥浆,举起来甩,甩出去的泥浆一落地就变成了人。女娲叫男女各自组合,结成夫妻,繁衍后代,于是人越来越多。

有人说,女娲用手捏的人,后来就成了富贵的人,女娲用藤条甩出来的泥浆变的人,就成了贫贱的人。

这事《太平御览》卷七十八有记载。

神话传说是碰巧偶然存在的吗?

易中天教授认为:作为世界各民族都有的文化遗产,神话和传说绝非碰巧的偶然存在,人类创造它们,无非是要借助神话,传说人物,弄清历史,记录历史,解释现象,回答问题。

人类需要一种解释、慰藉,需要一种安顿。

女娲造人,虽然不能圆满回答这样的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人从中找到些蛛丝马迹,或者受到点启示。

你认为呢?

在上古神话中。相传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形为人首蛇身,有造人补天的本领。但这只不过是落后年代人们想象出来的美丽神话而已。

在唐代司马贞的《三皇本纪》中,据说女娲是上古时代帝王中的圣贤,本风姓,后来取代了宓牺即位,号为女希氏。因为当时没有文字,都是以音称呼人名,而后人由音成字,写作女娲。

而在至今仍以女娲为始祖而崇拜的中国云南侗、苗两族中,侗语中对“女娲”的解释是“年轻漂亮的姑娘”。

历史上“女娲”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中:“……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而西汉时期淮南王的《淮南子》中,也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

既然史书都有记载,为什么说“女娲补天”是神话呢?其实关键在于后人对“女娲补天”中“天”字的误解,实则此“天”非彼“天”。

在数千年以前女娲所处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住的既不是木房也不是砖房,而是以穴为居。从《淮南子》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当时先是有一场森林大火,然后是水灾,所以才会有“四极废,九州裂”,而当时人们居住的洞穴出现漏洞就再所难免。在灾难过后,聪明的女娲看到被烧过的石灰岩粉末遇水会变泥浆,晒干后又变硬结块的现象,并由此得到启发,学会了用石灰与草灰拌和、再到烧石灰来补漏洞的技术。凭着这个,女娲不仅成了当时的圣贤之王,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在没有文字的年代,由于靠的是人们口口相传,误解中才有了“女娲补天”的神话诞生。

女娲,在真实历史上的身份,应该是一位部落的首领、沟通上天的女巫王以及掌控生育的母神。

巫王、部落首领和生育母神,这三个身份不同,但却是一体的。

女娲和女巫

在原始时代,人类都居住在山野洞穴里,因为生产力非常落后,生命力也非常脆弱,因此对于天地自然是异常地敬畏,从而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诞生了原始神祇,人们对于神的信仰是非常++,而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就产生了一种神秘的精英群体——巫。

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是这样说的:“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yàyǔ)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这里面说了有六个巫姓人,用不死药救活了蛇身人面的窫窳(yàyǔ),他们就统称为“巫”,这些神秘的巫,他们常常在大山之中活动,这些山很特别,能连接到天界的神山,但是,普通人根本是无法攀登的,绝地天通,只有这些有大本领的巫,才能登上神山并飞升上天界,获取诸神的旨意,因此,从原始时代一直到周朝前,“巫”这个群体都有着极其崇高的社会地位,甚至一个大巫就能左右一个国家、国君的政策制定。

在原始时代,能得到神祇的眷顾,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族人的生存几率,因此,作为一个部落的首领,必须同时是一位能与天上诸神沟通的巫,这样,每次举行祭祀都能代表部族和神进行面谈,祈求风调雨顺,添丁增收。

而“娲”应该是原始时代一个母系氏族部落首领的称呼,而并非专门指某一个人,首领“娲”同时也是一位女巫王,看“娲[wā]”跟“巫”的读音多么相近,或许在原始时代,就是一个读音。

女娲的功绩

根据古籍记载,大神女娲除了补天、造人,她还建立了婚姻制度的功绩。

那补天大概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一个在大山中的母系氏族,经常会遇到山洪、山火等灾害(共工和祝融打架撞倒了不周山),而首领“娲”则找到了抵挡这些天灾的办法,带领族人趋吉避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族人,于是,就有了女娲补天的传说。

作为母系氏族的首领,在享受族人供奉的同时,也肩负着部族生育的重任,因此,不断地生育造人的也成为了首领“娲”的造人传说,并且,有位首领“娲”还建立了最早的婚姻制度,于是,女娲就被后人奉为“高禖”,也就是婚姻之神。

有一位首领“娲”发明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其实就是笙,簧就是在笙里面的薄叶,这种乐器如今在西南苗族、侗族仍在吹奏,叫“芦笙”,但是样子已经改变了很多。于是,女娲也是音乐女神,而且这个乐器的创造是和爱情与婚姻紧密关联着的,每年春二三月的时候,这些古老民族的年轻人,会在预先选好的一块叫月场空地上,吹着悦耳的芦笙,绕着圈子跳舞,或者两人对舞,这种活动叫“跳月”若是情投意合,就可以牵手离开人群……而这种“跳月”的活动和远古时代人们在高禖神庙前的祭祀活动是十分相似的。

生育母神——女娲

由上可见,母系氏族首领“女娲”,和部族人口的生育、繁衍与婚姻有着很深的关系,因此,女娲同样是一位生育女神,尤其在原始时代,人的生命力是脆弱的,所以,保持一个部族稳定的人口基数,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头等大事。

《淮南子·说林训》说,黄帝创造了人的阴阳,上骈创造了人的五官,桑林创造了人的四肢,到了女娲这做了什么,书中就没交代了,只是说:“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照推理,女娲应该是完成最后一步整合生育的过程,最后把人生出来,功劳最大,毕竟男人是生不出孩子,因此,现实中作为母系部落首领的女娲,应该有着众多的子女,所以在神话中成为了造人的创世大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女娲历史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女娲历史文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女娲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