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书宣扬郑成功而忽视了真正的抗清中流砥柱李定国
历史这怂玩意儿,从来都是后世人怎么说就怎么改,怎么对现今政治有利,就怎么说。古今中外,自古以来毫无例外。
明末清初时期,大明气数已尽,虽然做了顽强的抵抗,但依然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该亡的还是亡了。作为大明王朝最后的余晖南明依然在王朝最后的时光里闪现出了汉人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民族的节气和信仰也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传承而至的。
大明王朝后期有两个重要的将领是应该被载入史册的,就是题主说的郑成功和李定国。作为南明王朝对清廷作最后的抵抗期间,这两人的功劳巨大,至少延续了明朝正统足足十年以上,可是到了现在,他们两人在史学家以及民间的声誉差别却很大。
如果单从对南明朝的贡献来说,李定国要高于郑成功,虽然他们两人都是南明朝的柱石人物,但是他们在对清军作战的方式以及影响力是不同的。
李定国一直活动与广西、云南一代,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于清军进行了长达几年的战斗,郑成功却是在江浙、福建一代,主要利用水军和清军进行抵抗和作战。
李定国和郑成功的区别虽然同为明臣,但他们的政治基调却又各有不同,李定国维护永历皇帝为正统,而郑成功却维护隆武皇帝为正统,此时的大明王朝其实意见并不统一,李定国与郑成功也没有更多的进行协同和合作对清作战,这样的局面非常不利于南明王朝的稳定,所以清军就利用这种反抗势力的分散进行各个击破。
最终李定国和拥立的永历皇帝逃至缅甸,自己病死异乡,永历皇帝被平西王吴三桂从缅甸王手里押解到昆明,用弓弦勒死。
郑成功却在大陆地区抵抗失败后,率领水军逃至台湾,赶跑了荷兰人,自己霸占了台湾岛继续与清廷对抗,直至自己的儿子郑经后来投降清廷,台湾岛自此又从荷兰人手里回归到了中原王朝。
回到题主的问题,其实这方面很尴尬,李定国就不说了,虽然功劳大,民族精神和气节更好,但是并不符合现阶段的历史主旋律,李定国的忠心和能力只是效忠于明王朝的,他是阻止了满清一统中原的历史进程的,这方面不好做过多的宣传。
而郑成功就不一样了,他是从外国外族人手上收回了台湾岛,在民族和国家利益上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虽然郑成功的个人动机也不一定单纯,他也无非是想找个地盘延续大明国祚,同时更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世代占有台湾,只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更也逃不过历史的潮流,中华之土终归是要大一统的。
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及宣传的选择性,所以郑成功的功劳是被大大的拔高了,李定国的历史地位却是几乎无人听闻。一切都是政治的需要。
主要是由两者的性质决定,一个是民族英雄,一个只能说抗清义士;
郑成功以武力击败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于民族有功,历史书对郑成功的宣扬,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以此得到了宣传了;
而李定国的抗清斗争,属于民族内部矛盾,是两个民族为了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斗争,对于当时的南明来说,李定国的行为属于义举,但是放在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是无益于社会进步和国家的统一,不值得宣扬。各位,你们怎么看呢?
历史总是这样,流芳千古的多为沽名钓誉,真正的为国为民者很多时候却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被历史遗忘,李定国就是被遗忘的英雄之一
李定国是明末抗清英雄,出生在陕西榆林,曾是张献忠的部将后来投降南明,公元1652年,在全国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李定国率领本部8万兵马出兵湖南,攻占清军控制的湖南南部,后攻打广西,逼迫孔有德自杀,亲王尼堪被斩首于阵前,这是南明后期最大的一次胜利,也是南明收复南京,北伐中原的唯一机会,可惜天不随人愿,南明皇帝不愿意冒险,最后李定国在公元1662年六月于云南病逝,时年42岁。
李定国是明末唯一能够有机会恢复汉人江山的领袖
客观地讲,李定国的建议直接北伐中原,看似很冒险,但却是大明拯救败局的仅有时机。其时投降派的观点是:明廷措置失宜、尽失人心,满清兵锋正盛、势不可挡,所以大明必亡、伪清必兴。但是有一点是他们所不愿提及的,那就是,自五胡乱华起到蒙元灭宋止,异族在华夏大地上从来就没有真实地得到过人心。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对剃发令的来自民间的激烈反抗,江阴之役,这一切都证明,当年明廷或许失去了部分公民的拥戴,但伪清也绝没有人心所向,所以民意可用。如果王师北上振臂一呼,败了的话无非是昙花一现,轰轰烈烈之后完全消失,而一旦胜了,至少是划江而治留存江南半壁江山。相比之下,郑成功建立加强水师建设,去海外谋求一块土地以求东山再起就显得太差了。因为统一天下的大清是绝对不会害怕南洋那些地方的
为何郑成功比李定国更出名呢?因为郑成功收复了台湾
虽然郑成功的战略让大明失去了天下,但是好在明朝强大的水师总算是把台湾收复了,这就給了后世的史学家更多的可写之处,至于没有任何亮点,没有受到重用的李定国自然就被历史遗忘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因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李定国抗清虽然功劳很大,但是不利于团结,所以名声不显,而郑成功之所以出名在于,他赶走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不论之后的台湾对抗清廷,最起码台湾又重新属于中国的了,内乱之功当然没有抵御外地收复失地之功大。
当然,虽然于大局观来说李定国之功不利于宣传,但是其铁骨铮铮,忠心爱国是我们年轻一辈永远的楷模,是国人脊梁所在,我们也不能忽略所谓“民族团结”背后满清入关后,如剃发易服及其南方大规模屠城等恶行,不能因为团结就打压这个民族的英雄,而让另一个民族肆无忌惮的通过拍电视剧等方式过度美化其民族。
李定国为农民起义出身,大西政权张献忠义子,清军入关以后,张献忠战死,这位昔日的逆贼,在国家存亡之际,大量所谓的能臣名士投身变节,竟然拒不投降,而是南下投身南明朝廷,举起抗清大旗,力保永历帝,为抵御清军转战多地,先是大败大汉奸定南王孔有德(看不出哪里有德,简直无德之人啊),兵围桂林城逼的孔有德自焚而死,后在衡州斩杀清廷亲王尼堪(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孙子,清初理政三王之一),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大功乃是自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清廷震惊之下,都意欲与其平分天下划江而治,后因叛徒出卖而不了了之,公元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李定国闻之大哭,大受打击,不久之后病逝,临终前嘱咐儿子及其部下,就是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
郑成功和李定国一样,明末抗清的两大中流砥柱,南明隆武朝的国姓爷,忠心于明庭,父亲郑芝龙投降清廷以后,继续率众抗清,先后三次北伐,一度兵围南京,收复明朝旧都指日可待,可惜因为其轻敌大意而功亏一篑,最终面对清军的攻势,郑成功只得以海外孤岛台湾为根据地了,攻进台湾赶走了当地的侵略者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将台湾重新置于中国。
李定国这一生,在明末清初那个大时代中,太多太多所谓的忠君爱国的东林党文人投身变节大潮中格格不入,以逆民扛起抗清大旗,舍生忘死,代表了那个时代宁死不屈的精神,无奈明朝气数已尽,只能在徒劳中忧郁而死,读史至此,只余钦佩,此等英雄才是真正值得宣传值得学习的,奈何明清两种民族意识对抗,李晋王不利于民族团结,只能如此憋屈。
郑成功与李定国一样,也是坚决抗清,国破之时才知“文臣尽可杀”,真正的爱国将领莫过于此,宁死不降,而且郑成功赶走的荷兰人,以当今来看,属于大功一件,赶走的是侵略者,不同于明清对抗这种民族团结问题,所以值得在这方面大力宣传。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藏的世界历史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藏的世界历史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