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利国利民,为什么会招致那么多正人君子强烈反对呢
谢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不能归究于权贵的反对。为什么?因为主张变法的是王安石,所以所有因所有果都出自王安石的身上。也就是说,其本人对变法:1,考虑问题不够周全,2,没有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3,只凭主观意识去行事。
其中,只凭主观意识去行事,这是最大最严重的败笔。也就是说,其本人没有因势利导,掌握时势的发展,结果招致失败。
财富过分集中到皇室、贵族手中,必将影响到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变法就要剥夺贵族们的部分财富,这是商鞅、王安石、康有为变法所共同遇到的问题。比较成功的是商鞅变法,原因是当时秦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有灭国的危机,是保护贵族的利益还是等着亡国,而亡国了贵族的利益还存在吗?选择变法正是秦王的明智之举。最不成功的是康有为变法,变法慈禧是同意的,但是最大的贵族集团是那拉氏姓,变法变到自己头上了,慈禧能答应吗?
变法改革都是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涉及到既得利益者的权利分化,变法必然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钱财动人心,统治者和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权利,当然群起而攻之,反对变法了。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利国利民,主张和实驰了从农业和商业到手工业,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改革,制定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市易矿税、科举制度等系列新法,但是,王安石未能采取恰当的措施调节安抚决策者和统治阶层的利益最大化,缺乏对利益集团的全面了解,权与利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他们的所谓正人君子拥有话语权和统治权,为了私利多是采取欺上瞒下来粉饰太平蛊惑人心。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曾任地方官多年,很得百姓称赞,他也在从政实践中,发现了北宋所面临的积贫积弱局面。亲眼看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端愈演愈烈,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国家财政困难。而广大农民由于地主豪强土地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繁重,各种矛盾正在酝酿激化。
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了弊政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就向皇帝上书,指出天下财力困穷,在于吏政败坏。并提出理财方案:‘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变法主张,希望通过社会改革运动。变法维新,革除弊端,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适应时代变化发展。
但是变法触犯和限制了地主官僚的利益,这些官僚权贵联合起来共同反对阻挠变法,甚至对王安石展开人身與论攻击,迫使王安石两度辞去宰相职务,更有甚者,贪官污吏利用推行变法,借机把官僚贵族的负担转嫁到百姓头上,对老百姓盘剥压榨,也使天下百姓对变法愤愤不平。认为王安石不通人情不明事理,皆呼为‘拗相公’。这也正是王安石不周知社会人情世故,而行不适之策的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利可共而不可独,国困民穷终会导致贫富差距加大而使矛盾激化,在宋徽宗朝,皇帝昏庸奢侈、奸臣当道贪腐,终致农民起义爆发,内乱生外患,金军趁机入侵,一班皇亲国戚被俘掳北去,钱财被洗劫掠夺,落了个人财两失、权利两没。
王安石变法,是利朝庭利官,但却不利民,世间事只有站在国家的立场角度才可以为民担忧,北宋早中期极度商业繁荣,是有一整套合乎商业规律逻辑的制度管理运行,当社会进入高度文明阶段,社会的治理又要有相应高级的管理手段,才可以让商业适应发展需求,也是说北宋的 国运正进入十字路口了,商业越繁荣朝庭越难管理官员,一方面商业领域大量需求管理人才,必然构成对朝庭官员的强烈诱惑,王安石显然看到这是官员聚财的大商机,皇帝朝庭不用发薪水给官员,而官员又可以大量进贡银子进皇家银号,皇帝当然高兴了,各级的官员也当然高兴了,早期还因为有强力监督管理,官员们懂得适可而止,看到大甜头的官员越来越疯狂,当初北宋积累的商业繁荣很快就耗尽家底,小商家与农民的强烈反抗,就让北宋快速走向衰败了。
无非是下列两种原因之一:1.真正的正人君子认为变法虽然好,但行不通,如变法只会损害老百姓利益。故反对变法。2.假的正人君子是既得利益者,变法总会或或少地损害他们的利益。故强烈反对变法。总之,变法是很不容易的。主持变法者真正要有为民++的精神,要有死而无悔的决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南文化历史文化调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广南文化历史文化调研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