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家乡的名人故事以及乡土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河南——西平县,虽然是个小县城,但是有许多名声古迹,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圣地,从春秋时,古帝柏皇氏后裔的封地柏子国,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所以,西平又名“柏城”

同时西平还是人文始祖轩辕皇帝的正妃的故乡,嫘祖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她生来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

宝岩寺塔,也是我家乡又一大亮点,现位于西平县东关宝岩寺,建于宋朝,明清时重修,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高28.8米,塔身第一层辟一龛,龛内有飞天冯雕砖及砖铭。其余各层均有辟券门,一层,二层有方形塔心室,三至七层有六角形塔心室,各层均有楼梯道可攀登,各层转角处砌圆形倚柱,檐下有砖雕斗拱。塔顶中心置铁刹。

1986年11月,该塔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分别被命为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旁的抗日阵亡公墓夜城了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其文物,文化价值不断提升,已成为西平新地标,新名片。

特别还有各种特色小吃,让人流连忘返,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西平欢迎你。

乡土历史人物有哪些 - 华夏历史

我家乡四川遂宁,最为广泛流传的故事是,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同修行,大姐修到灵泉寺,二姐修到广德寺,只有三姐修得远,修到南海普陀寺。

观音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受到父亲妙庄王百般阻挠,为了让三姐姝嫁人,破坏修行,最注名的是火烧白雀寺,烧死三千尼姑,后来妙庄王遭报应,生了三千波罗疮,双眼失明。

观音菩萨不计前嫌,用眼沮治好父亲三千波罗疮,复明双眼,父女重修于好,这个深动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观音菩萨三姐妹修成正果后,四川遂宁热闹非凡,每当节假日期,遂宁广德,灵泉两寺人山人海,吸引整个川中地区信男信女,百里之外长徒跋涉步行几天几夜来遂宁烧香拜佛,求音菩萨保平安。

每到观音菩萨生日,大姐2月19,二姐6月19,三姐9月19三大观音盛会,牵动着全川人民的心,各信众云集于遂宁。

信男信女团队,手持观音菩萨圣驾在前带队,后面长蛇队伍手持燃香,或双手合什,浩浩荡荡进入灵泉广德。

要注意的是,观音菩萨父亲 圣驾不能入庙,只能放在庙外。听老一代说,圣驾入庙,不合礼制。天下沒有父亲去朝拜女儿之礼原故,圣驾放在庙外广场,信男信女入庙礼佛,这是遂宁礼佛观音庙堂规举。

遂宁以往乡土习俗,家里无论大小事都要请观音,烧香,求观音菩萨保佑平安。

敬请遂宁网友,填写观音菩萨三姐姝真实姓名,以证实观音菩萨三姐妹生于遂宁,长于遂宁,成道修炼于遂宁,父亲是当朝皇帝妙庄王。

大姐妙,,,

二姐妙,,,,。

三姐,,,,,。


丰县古今人物名人

古代:刘邦、萧何、周勃、周亚夫、张道陵、丁兰和丁兰集、萧道成、萧衍、朱温、李若谷、徐元文、袁遵道、袁焕、张玉书、李卫、李蟠、刘墉、刘安、李淑、张衡、张鲁、张健(大洪拳)、刘煓、刘交、刘仲、刘濞、刘向、刘肥、刘恒、刘盈、刘长、卢绾、许彬、萧望之、张卫、史汝为、孙毓仑、张羽材、周培兰、刘恺、张琪瑛、刘贾

乡土中国中的主要人物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男,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研究成就

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从历史上看,费孝通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以前,费孝通关于社会学的大部分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比如:《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皇权和绅权》等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发表的。

第二个阶段是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以前,这是费孝通经历坎坷的一段时间,尽管身处逆境,他还是仗义执言,提出“为社会学说几句话”、“再为社会学说几句话”,然而,最后终于不许说话了。1957年以后费孝通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第三阶段是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重建中国社会学的一段时间。

费孝通为今日中国社会学作出了总体设计,勾画了今日中国社会学的蓝图,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风格。为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疾病出谋划策。在中国的江南,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之一,这是费孝通留给我们的一份巨大财富。

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大课题。费孝通三访温州、三++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衣锦还乡的典故出自哪个历史人物

答这一典故出自《史记》: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很浓厚。如是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还乡的说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乡土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乡土历史人物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乡土历史人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