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是 1955 年 4 月 18 日至 24 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这次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 5 国发起的,邀请阿富汗、柬埔寨、中国、老挝、越南、菲律宾、伊朗、约旦、伊拉克、日本、公民投票赞成的巴勒斯坦、韩国、泰国、土耳其等 25 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也应邀派代表参加了会议,由于这次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讨论亚非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问题,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行发起召开、讨论与亚非各国切身利益相关的国际问题的会议,也是二战结束后一系列新独立国家为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振兴而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会议期间,各国代表充分交换了意见,会议最终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 10 项原则,这 10 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

《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所确定的十项原则,是对万隆会议反帝反殖反霸合作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万隆会议的召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提高了亚非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万隆会议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遭到沉重打击,亚非拉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新独立的国家纷纷要求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在这种背景下,亚非国家迫切希望加强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殖民主义,推动经济发展。

万隆会议的召开得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支持,中国政府派出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主张各国之间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相待,和平共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中国政府的这一方针得到了亚非国家的广泛赞同和支持,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基础。

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展示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也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平等、公正、合作的典范。

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力量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万隆会议的召开,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政府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亚非国家的广泛赞同和支持,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了会议的各项议程,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万隆会议的召开,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议所确立的十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会议也为后来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万隆会议的召开,是亚非国家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事件,会议所确立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万隆会议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会议,它不仅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提高了亚非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而且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十项原则,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隆会议 亚非国家的历史性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