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经常与唐朝发生冲突,公元 647 年,摩揭陀帝国的戒日王病逝,阿罗那顺篡位,新王不但截留使团的财物,还派兵伏击使团,王玄策、蒋师仁等少数人逃脱后,下定决心要复仇,王玄策两次出使天竺,凭借借来的军队,以少胜多,俘虏阿罗那顺,平定了中天竺,王玄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王玄策是河南洛阳人,自幼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佛教经典和各国历史,他曾多次出使印度,与当地的高僧和学者交流,学习了梵文和巴利文,对佛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作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李义表护送婆罗门使者回国,在印度期间,王玄策结识了中天竺的摩伽陀王戒日王,两人相谈甚欢,结为兄弟,戒日王对王玄策的才华和见识非常赞赏,邀请他参加自己在曲女城举行的无遮大会,在会上,王玄策展示了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受到了各国使节的尊敬和钦佩。
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这次他是正使,他带着唐太宗赐给戒日王的礼物,以及唐朝的国书和诏书,前往中天竺,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次的行程会遭遇一场巨大的危机,当他到达中天竺时,正好赶上戒日王病逝,国内政局动荡,新王阿罗那顺篡位后,对唐朝使团产生了嫉妒和恐惧心理,他担心唐朝会因为戒日王的去世而对中天竺采取军事行动,于是决定先发制人,派兵截杀王玄策等人,王玄策和蒋师仁等少数人逃脱后,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决定要为自己和死去的同伴报仇,他们决定向吐蕃和尼泊尔借兵,再次前往中天竺。
王玄策和蒋师仁到达吐蕃后,向松赞干布说明了自己的困境和请求,松赞干布非常同情他们的遭遇,也对阿罗那顺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他立即派遣精锐骑兵一千二百人,由王玄策和蒋师仁率领,跟随他们前往中天竺,松赞干布还写信给泥婆罗(今尼泊尔)国王,请求他派兵相助,泥婆罗国王也欣然应允,派遣了七千骑兵,由大将提婆达多率领,与吐蕃军会合。
王玄策和蒋师仁率领着这支联军,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中天竺的首都茶镈和罗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城市巴特那),阿罗那顺听说王玄策等人借兵而来,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只派出了数千象兵和骑兵,企图抵挡联军的进攻,他低估了联军的实力和士气,王玄策利用吐蕃和尼泊尔军队擅长骑射的优势,指挥他们用弓箭和标枪射击象群,打乱了阿罗那顺的阵形,他又率领自己的部下冲锋陷阵,斩杀了阿罗那顺的几个将领,阿罗那顺见大势已去,只好弃城而逃。
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中天竺的首都茶镈和罗城,阿罗那顺率领残部据城顽抗,联军经过三天的围攻,终于攻破了城门,俘虏了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王子、大臣等数千人,王玄策将阿罗那顺等人押回吐蕃,并将中天竺的财宝和牲畜全部缴获,然后带着胜利的消息和战利品,返回唐朝。
贞观二十三年,王玄策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隆重欢迎和赏赐,唐太宗任命王玄策为朝散大夫,并赐予他金帛财物无数,唐太宗还对王玄策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为“古今未有之奇勋”,王玄策的事迹也被载入了《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正史之中,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