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有关中元节的人物历史故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有关中元节的人物历史故事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中元节的来历是什么
中元节源自道教,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农历七月初一是一年一度「鬼门开」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就进入「鬼月」了。农历七月对于中国来说,是带点神秘与鬼神色彩的月份,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农历七月的传说故事吧!
鬼门开的传说
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一日的凌晨,「地府」就会将鬼门打开,让在阴间受苦受难的鬼魂们,回到阳间探访自己的家人。而有些鬼魂则是因为无家可归,到处在阳间到处游荡。在阳间民众为了避免这些孤魂野鬼影响平静的生活,便会准备丰盛的牲礼祭品,让他们「饱餐」一顿。
中元节的由来
在「鬼月」里,最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十五日的中元节,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摆上最丰富的祭品,在每一道祭品插上香,并且烧纸钱给这些「好兄弟」。古时候,农历七月时节是农民们庆祝丰收的日子,天子都会先以新收获的谷物来祭祀祖庙,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感谢祖先的庇佑让大家能年年丰收,这项仪式称为「荐新」,因为敬畏、缅怀祖先德泽,是中国人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所以古人们便在七月中举行扩大的祭祀活动。在一些古时候的文献里记载着:「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最初道教订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为了诵经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渡鬼魂;而佛教也会在这天举行「超渡法会」,由和尚诵经,并准备各式供品来供养僧众。古时候的人相信这样的传言:农历七月时,掌管阴间的阎罗王会释放阴间鬼魂,让它们来到阳间「透透气」,所以这个月也被称为「鬼月」。人们为了安抚飘泊的鬼魂,会准备丰盛祭品来祭拜,让鬼魂在这个月能和人民和平相处,于是就称呼他们为「好兄弟」。综合以上种种的典故,而有了「中元节」。
小结语
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开,一直要到二十九日,阎王才会将所有的鬼魂召回地府。虽然,民间有「鬼月诸事不宜」的说法,不见得符合科学精神,但是藉由这样的警惕要提醒大家,夏天容易令人心烦气燥,而且大家有了频繁接触水上活动的机会,凡事一定要小心,切莫贪一时之快,忽略了安全上的问题。所以,不论鬼神是否存在,炎炎夏日里,诸事小心为上策!
鬼节真是无稽之谈,作了“鬼”,喝了“孟婆汤”,就忘了前世的事,怎么会找到原来的家?收到了子孙敬孝的钱財,存放在哪里呢?如果转投了胎,这些钱还在吗?哎!无非是“寄托我们的哀思”吧。
中元节又叫七月半、盂兰盆节,节日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代,祖灵崇拜和相关时祭。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东汉后道教把七月半称为了中元节,佛教则称其为盂兰盆节。
七月半,既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的节日,也是追怀先人的节日,它的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的风俗很多,有祭祀土地、祭祖、放河灯、焚纸锭等。
在国内,也有一些地方会在这天携带水果、鲜花、肉脯、祭品、酒、纸锭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还有一些地方,会用木板做成小船,上面贴一张供某某使用的纸条或放上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等用具,点燃蜡烛,把小船放入海中。在沿海或有水的地方,也会放许愿灯和河灯,人们把对过世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都寄语在这些美丽的灯火里,场面很是壮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关中元节的人物历史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关中元节的人物历史故事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