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中国历史上合纵连横的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历史上合纵连横的事件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战国时期,帮助六国游说的是谁,帮助秦国的又是谁
帮助范雎逃离魏国的是魏国宰相魏齐手下的卫士郑安平,以及秦昭王派出出访魏国的使臣王稽范雎是魏国不重视人才,导致人才流失的又一佐证他至秦国后提出连横即远交近攻以破合纵,以反间计使赵国启用无实战能力的赵括代廉颇为将,使得白起大破赵军。由他引发的为人熟知的事件有:合纵连横、纸上谈兵、长平之战等
五国合纵攻秦为何失败
公孙衍,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史上首个合纵家。为何五国合纵攻秦仍然失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公孙衍合纵五国攻秦失败,是败给了自已。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使秦国快速强大了起来,远超其他六国。商鞅死后,秦惠王任命公孙衍为秦国大良造。商鞅虽然死了,但他变革的法令却一直对秦国有极积的作用,公孙衍极力主张大举进攻魏国,秦惠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对魏国的阴晋发动猛烈攻击,魏国抵挡不住,只好割地求和。
阴晋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华阴,阴晋是入驻中原的重要门户,被割让给了秦国。从此,秦国掌握了河西之地,进可攻,退可守。为后来抵御五国合纵攻秦占据了极据优势地理环境。而这一切都是公孙衍一手促成。所以说:公孙衍合纵五国攻秦是败给了自己。
二,公孙衍合纵五国攻秦,为何失败?因为他遇到了平身最大的对手,也是一辈子的对手张仪。张仪与公孙衍一样都出身于魏国。张仪也是著名的军事家,连横家,两人谁都不服谁,公孙衍那时本该一鼓作气拿下魏国,但在收受了魏国的大量钱财后,建议秦惠王改攻其他国家,张仪此时在魏国,他赶到秦国,向秦惠王告知了公孙衍受贿的事情。公孙衍被迫离开了秦国,到魏国做了大将军。正是这样,才有了公孙衍开始合纵其他国家联合攻秦的壮举,但都被张仪破坏,加上公孙衍以前自已帮秦国夺得了入驻中原的咽喉之地:河西。所以虽然狠狠打击了秦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三,公孙衍合纵五国攻秦失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虽然是五国合纵,但实际出兵的只有三个国家,其余两国由于张仪的干涉,只作观望壮态,并未出兵,各国君王互相之间也有防备,一点都不团结,所以最后失败了。
公孙衍合纵攻秦虽然失败,但他是首位开始使用合纵之法,联合多数国家合围一个国家。在后世历史上有很大借鉴作用,而在当时也联合其他国家狠狠打击了秦国。使战国历史记录上多了合纵连横的壮举记录。他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
百家争鸣的时代自然有纵横家的身影,以往我们或许认为与张仪交手的都是苏秦,然而我们读历史时候会发现有时候在这方面的记载会很模糊:
那么在同一时代和张仪交手的人究竟是谁呢?很大程度上张仪同时代的对手则是公孙衍,战国时期另一个纵横家杰出的代表。公元前317年,魏相公孙衍凭借其三寸之舌游说各国君王攻秦,最终韩、赵、魏、楚、燕同意加入了合纵攻秦会盟,由此战国长达数十年的合纵攻秦之战由此轰轰烈烈开始了。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由弱变强,然而就算是强大的秦国也不可能做到以一敌六,就算是秦始皇时期的秦国都只能采用各个击破,更遑论秦惠文王时期刚刚有起色的秦国了,同时公孙衍还说服了大秦西边的义渠对秦国进行夹击,可以说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秦国随时面临着亡国之危。
正所谓“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不易折”,可是拧在一起的六国联军其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修鱼之战秦军大破联军,韩、赵、魏三国被斩首八万,也意味着第一次合纵攻秦的失败。那么五国联军何以会遭受到如此惨败呢?
秦国函谷关,联军永远的噩梦,秦国靠其傲然于诸国之中
我们都知道秦国能够一统六国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秦国关中古称四塞之国,四周都被群山所围绕着,然而关中平原却是沃野千里,这得天独厚的地理让秦国做到了进可攻,退可守。
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到,函谷关的地理位置不可谓不险要,联军虽然势大,可是这庞大的兵力兵力在大自然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联军固然人多,可是在这狭窄的关口面前其根本就施展不开,而反观秦国这边呢?只需要一万人就可以抵挡得住联军十余万大军的连翻进攻,真可谓是“一夫莫当,万夫莫开”。
联军想要攻破这关口只有靠人海战术往上堆,或者就如齐将匡章一般,以拖延的方法拖的秦国主动放弃函谷关得天独厚的地理。
人心不齐,导致五国半途而废
在当时虽然有五国同意加入攻伐秦国的大潮流之中,可是他们的目的是相同的吗?人与人之间尚且可以为了利益而大打出手,更何况是国与国之间呢?各国伐秦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一旦伐秦不能兼顾自己利益上的驱使,那么这联盟自然而然的就不攻自破了。这其中最明显的则就是楚,燕两国:
收拾完了东边秦国再收拾秦国背后的义渠,故第一次合纵攻秦宣告瓦解。
事态后续发展
合纵攻秦之战以秦国全面胜利而告终,可是明君会在这件事情上吸取教训,而这次事件则打醒了两个人:
- 赵武灵王:合纵攻秦让他看到了变法大成后强大的秦国,修鱼之战虽然赵军惨败,不过这并没有让赵武灵王自暴自弃。在见识到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后,他转而思考出了另一条战略规划的道路:向北发展,攻占胡人的地盘,学习胡人优势,开始大规模胡服骑射。
- 秦惠文王:认识到了秦国虽然变法大成,可是其底蕴仍有不足,一旦秦国再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那么其还能再一次转危为安吗?因而在这之后秦惠文王也暂时性放弃了东出规划:北攻义渠,南下巴蜀,以及重用张仪开始其连横破合纵的战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历史上合纵连横的事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历史上合纵连横的事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