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典故用到擒贼先擒王的计策
擒贼先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原典】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故事】
张巡用计射退尹子奇
张巡是唐朝唐玄宗开元末年人,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
五国出兵20万,大战函谷关,生死关头秦国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最后五国联军大败,从此,六国元气大损,更阻挡秦国的兼并,秦国最终统一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大一统国家。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记载为(赵悼襄王)四年,庞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为(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
战争过程,人心不齐,步调不一,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二年,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
双方军队在函谷关展开决战,函谷关地势险要易与防守,由于联军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所态度消极,消极应对战事。所以前线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最后被击败。也导致了联军内部大败溃散的局面发生。
联军节节败退,秦军乘胜追击,次年(前317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韩军8.2万人,联军再败退。
此战之后东方其他六国震惊朝野,六国联军都打不过秦国,灭亡指日可待。尽管联军统帅庞暖富于智谋,又善于纵横之术,但人心不齐大败,也改变不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趋势,此战士最后一次联合抗秦之战,也是最后一次统一六国的大规模战役。
秦军为何能取的胜利?白起为何能打败赵国,其实除了白起用兵如神外,最大的程度上在于秦国国力,战争打到后期打的就是国力了。
一;春秋时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二;秦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战国策·秦策二》)给义渠,以缓其威胁,然后发兵于函谷关迎战。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
三;秦军经过改革,国内上下一心,尤其军工制度使得战斗力大大提高
五国出兵20万,大战函谷关,生死关头秦国是如何力挽狂澜的?问题中所提及的为五国攻秦之战。魏、韩、赵、楚、燕五国联军,相约一同进攻秦国,此战最终结果为五国联军战败。五国攻秦之战是战国时期大规模的一次诸侯合纵攻秦之战,此战之后六国再也无法抵御秦国的进攻和兼并,秦王嬴政最终统一六国,成为始皇帝。
五国联军内部各有所图,心口不一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秦国因商鞅变法而逐渐崛起强大,后期秦国不在满足当时各国的势力分布,企图向外扩张。秦国为此制定东向扩张战略以及张仪的连横策略,在危机意识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欲行“合纵”之策。后来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五国联军共同进攻势大的秦国。
两方函谷关交战之前,五国联军占据压倒性优势,形势一片大好,但五国联军行至函谷关时,两方格局发生逆转。函谷关是秦国的门户,它的谷道仅能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名。当五国联军攻打到了函谷关的时候,秦军凭借函谷关的天险发动精锐军队出击,将当时诸侯的联军打的节节败退。由于当时各国的利害关系不同,且战事不断失利,难有大胜,各国因为损失良多,不断引发争吵,导致五国攻秦之战期间各国无法达到真正的团结。因为各国心怀鬼胎,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前,自然难以坚持太久。
函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
函谷关地理形势十分险要,它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自古就是中原地区东西交通必经的要塞,号称天险。在函谷关“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所以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因为秦国的特殊地理位置,五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即可直击秦国,另外,除函谷关外,秦国国内基本无险可守,所以秦国必然在此驻扎重兵,这一切导致五国很难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攻下函谷关。
秦国国力昌盛,军事力量强大
秦国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自开国以来,长期和西戎等少数民族搏斗,造就秦国民风彪悍。尤其在商鞅变法之后,全民皆兵,军事动员和战斗力极强。另外,秦国除了依托地理和军事上的优势,在政治外交上,秦国拥有张仪等优秀的外交人才,一直实行对其他各国的分化瓦解和远交近攻策略,这些战略都使某些国家能在合适的时机得到一些好处,造成其他各国难以达到真正的团结。除此之外,秦国连续几代秦王,都算是励精图治之辈,在父辈的基础上实力不断稳固。
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月饼起义夺天下的故事是怎样的
朱元璋制定日子时间是,为了保证行动的隐秘性,特选农历的八月十五这天。
为了传递消息和区分百姓和元人府院,将要起义的消息藏在月饼了传递出去,并要求汉人都要在门口悬挂红灯笼以示区别。
起义成功后,民间就流传开了“八月十五”切西瓜、吃月饼、杀++的典故了!
有意思的是,至今有些地方的蒙古人还流传着要在这天闭门锁户、不过中秋节呀!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因为元朝的残暴压迫各路人民纷纷起义造反,朱元璋联合各大势力为其做准备,又因为元朝官兵搜索严密,信息传递特别困难,军师刘伯温变想出一记,命将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放入月饼中,并将月饼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了八月十五,各地起义军纷纷响应,攻下元朝,起义成功,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即刻下令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士兵与百姓与民同乐。并将月饼作为节令糕发给群臣,百姓也将其作为馈赠的佳品,自此,月饼在后世广为流传。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其实来源于元代,当时,中原的老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段的残酷统治,大家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凭借这次机会,准备联合各路反抗的老百姓一起起义。但是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想要传递消息都很困难。军事刘伯温想出了一个计策,到处散播谣言,说有瘟疫,要家家户户的老板姓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灾祸。
于是就命令属下将八月十五日的晚上准备起义的纸条藏在月饼之中,再命令属下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要起义的老百姓手中,并且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的晚上起义响应。等到了起义那天,各路军马一起响应。
不久后,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老百姓的起义成功了。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朱元璋高兴地连忙传下口谕,让全体将士与百姓一起同乐,并且将起义时老百姓用传递秘密消息的月饼,来作为糕点赏赐给朝中大臣。从此之后,月饼制作的越来越精细,品种也越来越多,大的月饼有圆盘那么大。月饼也成为了赠送给亲人朋友的礼物,之后,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通过计策夺胜的故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通过计策夺胜的故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