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周末#你的城市有什么传统剧种?现在还有人喜欢吗

我的家乡在辽宁省沈阳市,在这座城市的大剧院和小剧场里,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种当属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起源于东北三省,也称小秧歌、蹦蹦戏、东北地方戏等,特点是节奏欢快、载歌载舞、气氛红火热烈,节奏跳跃性大,是一种喜闻乐见,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从外地来的朋友都要看看东北的二人转。

翔安历史人物故事 - 华夏历史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大多为舞台上有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或手绢,一边走一边唱一边舞,唱腔高亢豪放,唱词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现的都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喜剧故事。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表演上以唱为主。上世纪初,从关内涌来大量闯关东的人群,他们的到来使东北二人转更加丰富多彩,在原来东北秧歌的基础上,融合了莲花落、太平鼓、河北梆子、驴皮影、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二人转长期以来深受东北广大农民的喜爱。民间有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

近些年,东北地区掀起了“绿色二人转”的热潮,在原有的内容形式上取其精华、去其低俗,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表演上有了很大改进。二人转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雅俗共赏,新一代的民间艺人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二人转作品。

无锡这里属于吴语区,地方戏种就是锡剧,锡剧以前应该还是有不错的市场的,这些年来,随着市场的变革和发展,除了老一辈的无锡人外,年轻人很少接触到锡剧了。

据记载,锡剧别名“滩簧”、“常锡文戏”,其雅号为“太湖红梅”,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发源地为无锡羊尖、严家桥等太湖沿岸农村地区。流行苏南、上海、浙江北部、苏中、安徽东南部。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解放前后叫"常锡文戏",五十年代初称为常锡剧,锡剧是其简称。锡剧的特点在于它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2008年6月7日,锡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无锡大成巷步行街那边还有一家锡剧博物馆,每周还有固定场次的锡剧表演,价格也不贵,不过看的都是一些老无锡,年轻人看的比较少了。在南长街南下塘大公桥堍,有一个无锡书码头,应该也是表演一些锡剧演唱之类的,似乎经营的也不好,上座率不高吧。

锡剧,作为地方戏,失去了她往日的芳华,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忘了。

青岛的地方剧种是茂腔和柳腔,茂腔起源自胶州,柳腔起源于即墨。

青岛的本地居民大多来自胶、高、即(胶州高密即墨),青岛本地的口音也以这三地口音为基础,所以这两种戏剧剧种,在青岛的老年群体中、尤其是农村地区还是有喜爱人群的。

在茂腔的发源地胶州,民间素有“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的说法,形容大姑娘小媳妇一听到茂腔的喜悦心情,不管身边有什么活计,放下就循声赶去。

茂腔故名叫“肘鼓子戏”,又称“本肘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演变为“冒肘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统一定名为茂腔。

青岛市茂腔剧团位于胶州市,每年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三四百场,十分活跃。代表曲目《赵美蓉观灯》。

柳腔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前身也是“本肘鼓”,清末民初时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刚开始用四胡伴奏时,没有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很难做到同步协调,唱的只能跟着琴声溜,所以才叫称“溜腔”,后来正式定名为为“柳腔”。

在2008年,柳腔被有关部门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青岛的地方文化事业增添了无上光彩。

岭海名邦,海滨邹鲁;

南国古郡,文化名城。

……潮州…潮州戏…「潮剧」…历史悠久,风采独具。(传统剧种)

1976年在潮州西溪工程中出土的明宣徳七年(1432)发现潮剧演出本(手抄本)数百年来,潮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精华,使其音乐,唱腔,表演形式日趋丰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风格,成为全国大剧种…中之一,多次进京献演……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接见演员合影留念(+++、周恩来等)。2018春晚分会场·潮州…其中就有龙飞凤舞,美轮美奂,惟妙惟肖,精彩纷呈…此剧种。潮剧不但活跃于本土…在东南亚诸国也有深远的影响。

国泰民安,风调水順…在大好形势下,悠悠潮剧韵,曲曲总关情。潮人潮腔唱潮剧,自娱自乐心欢畅。老小皆喜闻乐见之,潮剧专业剧团,业余票友自组团,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好,此!礼!谢谢!

我的家乡安徽省安庆市有一个传统剧种,它的名字叫做“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市,以及下属的七县(市)。

(图片是第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严凤英的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严凤英表演的《天仙配》)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庆市的黄梅戏剧团几十年来也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


(图片是马兰表演的《女驸马》剧照)

在此期间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工作者们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些年来,同其他传统剧种一样,黄梅戏也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老年人还在喜爱黄梅戏,而年轻人却不屑一顾。在这一背景下,黄梅戏创作和表演人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

其中以新编黄梅戏《徽州女人》为先行者和代表。这出戏是由安庆市黄梅戏二团牵头创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黄新德领衔主演。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该戏相较传统黄梅戏有了显著的创新,曾赴多处进行表演,并参加了“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系列演出,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和评论。此后,又有一些新编黄梅戏相继创作出来,如《雷雨》、《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

(图片是韩再芬表演的《徽州女人》剧照)

如今在安庆市再芬黄梅戏剧院 ,每天晚上都在表演黄梅戏折子戏,一边喝茶,一边吃零食,一边听着黄梅戏,每晚场场客满。看戏的一般都是大佬、企业家等人,招待客户请吃、请喝、请看戏。而在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上演的都是大型剧目,票价有点贵,一等座360元一场。

而在安庆市莲湖公园票友广场和科技广场,每天下午有几个民间黄梅戏小剧团,表演黄梅戏,观众大都是退休后的老年人。收费由观众自愿给,5元、10元随便丟在装钱的箱子里,不给钱戏主人也毫无怨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翔安历史人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翔安历史人物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翔安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