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卷结构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二、选择题
本部分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汉朝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有( )
A. 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北击匈奴
B. 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造五铢钱、“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修筑长城
C. 实行分封制、统一铸造五铢钱、“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修筑长城
D. 实行分封制、统一铸造五铢钱、“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北击匈奴
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的起点是( )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杭州
4、下列人物中,对中国古代医学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
A. 张仲景、华佗 B. 祖冲之、郦道元
C. 王羲之、顾恺之 D. 贾思勰、郦道元
5、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公元 1 世纪到 18 世纪,从中国传到欧洲的重要科技发明有( )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火药 ④指南针 ⑤冶铁技术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④⑤ D. ③④
三、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 3 小题,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20 分,共计 50 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材料二:“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
(1)材料一是商鞅说的话,他的话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在秦的统一中有何体现?
(2)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两次改革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中的“先皇帝”指的是谁?“和同为一家”指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二:“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世祖”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此制”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有何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元朝行省制度的认识。
四、附加题
(一)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材料二:“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唐太宗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3)从材料一、二到材料三,唐太宗的思想有什么变化?
(二)探究题
探究主题: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科技发明进行研究,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
2、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背景、发明过程、技术特点、应用领域、对世界的影响等。
3、制作 PPT,展示研究成果,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4、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他组提问和讨论。
5、教师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果。
探究结果:
通过探究,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它们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也锻炼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结束语
通过本次评估卷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是我根据你的要求生成的内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相应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