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零古网为您整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了解太太满庭芳酒店加盟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太太满庭芳酒店加盟吗的解答,那么我们一起往下看看。

《武陵春·春晚》这首诗的后两句展现出什么情景

这首词的下片连用“闻说”“也拟”“只恐”,语气连贯,一气呵成,应该放一起说。

1、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闻说”就是听说,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在。这对于想要留住春天的词人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留住春天就是留住即将逝去的时光,就是留住自己即将逝去的年华。既然春光还好,当然想去看一看了。“也拟”二字写得传神。但是转念一想,一条小小的船,怎能载得动自己无穷的愁思呢。“只恐”二字,说明词人根本无法到双溪欣赏春光,“蚱蜢舟”这样的小船,也根本在不动她的忧愁。

太太满庭芳酒店加盟吗

2、“载不动许多愁”,她经历了什么?

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开封,北宋灭亡,宋徽宗与宋钦宗被俘虏,许多皇族、嫔妃、大臣被进人掠到金国,这就是“靖康之耻”。国破了,许多官员、百姓举家南迁,李清照夫妇当然也在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丈夫赵明诚病故,家亡了。这还没有结束。

赵明诚是北宋的金石大家,夫妻二人毕生致力于金石书画收集,在南迁过程中,这些藏品损失殆尽。国破、家亡、夫死、藏品尽失,所以李清照才会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才会“欲语泪先流”。她心中当然有太多太多的愁苦。

3、古人写“愁”

愁,是一种感情,无形无质。古人写愁,最会把它给量化、质化,给我们直观又深刻的感觉。唐人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中就有“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他说这锁在院子里的春光就是一院的愁思。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浩浩的一江春水,他的感情从来都是这么充沛,这么投入,一点都不留余地。身为阶下囚,感情还这样不知收敛,他的下场可想而知。

北宋贺铸的《青玉案》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问而三答,把闲愁的缠绵无尽写得既美且淋漓尽致。贺铸也因这首词得享大名,人称“贺梅子”。

李清照这句词,把愁的沉重写成小舟都承受不住,不落前人窠臼。

总之,李清照晚年的词里,常是字字血、声声泪,透露的正是她悲凉的心境。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转发,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自临安避乱金华时的作品。作者时年五十三岁。上片第一句点出暮春时节。“风住尘香花已尽”,本是说风吹落花,却先言“风住”。“尘香”形容花落之多,却又说“花已尽”。一句三折,委婉有致。第二句直写作者愁情,晚妆是上层妇女的时尚,可词人心情烦闷,眼中见到落花遍地,更増凄楚。因而“日晚倦梳头”就可以理解了。下两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与贺铸《鹧鸪天》的“重过阊门万事非”有同一笔意,但词境更为阔大,既有丈夫亡故的悲伤,又有国家残破的愁恨。人在内心极度悲痛之时,常常在诉说痛苦之前不自觉而流泪,这是非常真实的描述。上片造语虽然貌似平浅,但为下片进一步写愁,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笔锋突然一转,由诉说苦境,转言双溪春光尚好。此地在浙江全华,是风光秀美的所在,尤宜泛舟为乐。既然花已凋谢,水上寻春也是一番乐趣,而借此毕竟能排遣一下内心的苦闷。从写法上说。故意宕开一笔,更能使全词波澜起伏,摇曳生姿。但是作者并非真心游赏,于是引出结尾的两句“只恐双溪开,载不动,许多愁”。愁本来是很抽象的概念,因此许多词人用各种方式,以不同的手法尽量使“愁”变得具体,李煜的名句是将愁比作向东流去的一江春水,贺铸则用三种比喻,加重愁的含量。李清照另辟蹊径,强调愁重得小舟难以负载,也是十分新颖别致的。

《武陵春》是作者晚年抒写愁怀的优秀短章。语言风格仍是朴素自然,真率动人的。但有些词句格外曲折委婉,含蕴不露。形成了词浅意深,明快而凝炼的独特风貌。这又是与其他南渡词篇的不同之处。

此词结尾写法对后代影响深远。董解元《西厢记请官调》〔仙吕・点绛唇缠令・尾〕说“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王实甫《西厢记》〔正官・端正好〕结句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都能看出李词的不朽魅力。


《武陵春·春晚》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饶有特色。此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李清照《五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停了,雨住了,花也落尽了,惟余满地落英,让尘土也沾上了淡淡的馨香。日晚了,人倦了,懒梳妆了。景色依旧,物是人非,事事不顺,人未语,泪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尚好,也想泛舟一游。只怕舴艋舟(小船,两头尖似蚱蜢)太小,装不下,心底的许多愁啊!

这是李清照1135年南渡后,避难于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病故,家藏金石文物也遗失殆尽,一身孑然,四处漂泊,感慨人生,不苦不悲才怪呢?

谢邀!

前言

这首词作于公元1135年春,词中“双溪”在浙江金华,词人此时寄寓于此。此时李清照的前夫赵明诚已经去世五年,在这五年里,她又经历了晚年在嫁,但遇人不淑,所以她对前夫赵明诚更加思念。这首词正是嫠妇之愁的外化表现。

一、李清照与《武陵春》

此时李清照正在金华避难,她用《武陵春》这个词牌填词,是有深层含义的。

李清照中年时,赵家在朝廷中失利,赵明诚被贬到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在青州隐居了十年之久,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避难,又因为丈夫后来对她有疏远的迹象,所以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用武陵人远和烟锁秦楼来隐喻丈夫,她称丈夫为“武陵人”。

在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指的就是那些远离祸患的秦人,所以武陵人引申出了“避祸”的意思,李清照从小熟读陶渊明的诗,自然也知道这点。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再加上风雨袭扰,花朵飘零,落红成堆,眼前破败的景象自然让词人产生希望再次破灭的孤独之感,所以当太阳高照,她还是连头发都懒得梳。

二、最后两句的情景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最后一句,我们称为这首词的词眼,要想深入了解词眼表达的是什么情景和感情,需要弄清楚前面讲了什么。

第一、二句是在记述看到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状态,可见词人看到落花,联想到自身遇人不淑的经历和后来的牢狱风波,李清照觉得自己的希望一点一点消失殆尽。

下片开始,词人想借美好的春光和双溪泛舟的乐趣,减轻自己内心的凄苦,但这种美好的希望转瞬即逝,她担心双溪的小船太小,无法装下内心的愁绪,换句话说,她的愁绪过多,无法排遣,也永远解脱不了。这就是词人当时的心理状态。

在此之前,词人经历了党争诛连、夫妻间隙、兵荒战乱、丧偶失家、遭人诬陷、再嫁离异、诉讼系狱等人生波折,她的愁思分量,比一般人的要深重得多。

她用这两句,将自己的愁绪形象化和具体化,将难以看到的、难以感受到的愁绪让人感同身受。

最后两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借鉴了《虞美人》中“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苏轼、秦观在维扬饮酒作别,写下《虞美人》作为离情词,李清照借鉴其写法。

此词大体上是写一个嫠妇的愁思,但是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李清照很心烦。她在《金石录》后序中交代了这件事。

赵构(高宗)认为《哲宗实录》是奸臣修编的,里面记载的是写王安石的好话,对废除新党的高皇后和向皇后不利,所以这本书不能扩散出去。于是下旨大力清缴此书。

而参与编纂这本书的,就有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赵挺之也收藏了一份,当时这本书就在李清照手里。朝廷兴师动众强迫李清照交出此书,这让本来处境艰难的李清照更加艰难,也加重了李清照的心理负担。

词人原本准备好双溪泛舟,便再也无心前往。在缴书事件发生后不久,李清照就离开金华回到杭州了。

书文按

李清照被称为第一女词人,现存词集《漱玉词》,她天资聪颖,才情极高。读她的词,一定要细细揣摩她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李词的情感张力。

一家之言,请多多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太满庭芳酒店加盟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太满庭芳酒店加盟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太太满庭芳酒店加盟吗